万人民民意调查:67.2%的受访者认为,学习雷锋在当前更为实际
2022-07-26 16:26:52文/![]() |
卡通:朱慧卿 |
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一项针对7名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中国社会整体信任水平的平均分不到60分,超过7名成年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今天是3月5日的“学雷锋日”,在弘扬雷锋精神的同时,我们发现“助人”在现实中也因信任问题而遭遇了许多尴尬。你认为是什么让人们变得冷漠?现在,我们怎样才能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呢?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364人进行了一项题为“你认为陌生人的信任度下降了吗?”调查显示,82.6%的受访者同意“超过70%的成年人不相信陌生人”的说法。69.2%的受访者表示,“欺骗和欺诈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诚信”是缺乏信任的主要原因。67.2%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增进陌生人之间的互信,提倡向雷锋学习更为实际。
调查对象中,90后占12.0%,80后占51.3%,70后占25.4%。
69.2%的人认为人际不诚实的原因是“欺骗和欺诈,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诚信”
来自山西大同的李几天前去银行还信用卡。当她正要离开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姐姐,问她如何检查平衡。“正如她所说,她把卡片递给我,让我帮她把它插入插槽。我下意识地不敢碰卡片,好像它会咬我的手一样,并警惕地与她保持一定距离,只是指示她从远处操作。她问我应该点击屏幕上的哪个键,我不敢靠近它。我扔下了一个词‘类似于其他机器’一个d匆忙离开了。”
李文娟后来想了想,觉得自己当时有点无动于衷。“事实上,我很难过,想帮助她,但我更害怕被困和陷入麻烦。”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困难。当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下降时,每个人都将成为“人类冷漠”的受害者。李也有一段很“无奈”的经历:手机在回家的路上被偷了,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想借别人的手机在家里打电话,但被拒绝了。“虽然我很冷,但我理解那些不帮助我、怀疑我的人,因为我也怀疑别人。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冷漠的传播方式。”
在本次调查中,82.6%的受访者同意社科院“70多个成年人不相信陌生人”的调查结果。
是什么导致人们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在调查中,69.2%的人认为这是“欺骗和欺诈,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诚信”,66.1%的人认为这是“缺乏诚信,增强了人们的警惕”,57.0%的人认为这是“物欲横流,人们做事只注重利益”。其他原因还包括:“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和透明,丧失公信力的成本低”(42.8%),“传统道德松弛,仁义礼貌智慧诚信道德教育普遍被忽视”(39.6%),“现代化和城市化程度加深,熟人社会成为活社会”(32.9%)、彭案等社会事件影响了人们的信任和期待(24.8%)、文革期间的一切政治运动摧毁了人们信任的基础(17.1%)。
浙江省台州市的一位受访者表示:“我不喜欢打扰别人,而且我也很胆小。也许像我这样的很多人都不信任陌生人,但觉得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惠。此外,社会上确实有一些没有道德的人,所以很多人会对陌生人产生怀疑。”
“尽管如此,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仍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他们。毕竟,我们不想看到‘小月月’的悲剧重演。事实上,这个社会还有更多的好人。”他说。
在调查中,当他们遇到困难时,20.1%的人会因为不信任而拒绝陌生人的帮助。只有19.6%的人表示不会这么做。54.6%的人表示他们想“看到情况”。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文江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单位社会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增强了互信。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口流动性增强,土著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异质性显著。心理上,它加剧了人们对人际关系不确定性的焦虑,影响了信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有强调“公平”的社会制度。例如,厂长可能住在我家楼上,但现在他可能去了豪宅。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出现了,新的价值标准还没有建立,但社会评价体系已开始与“利益”接轨。
陈说,造成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应退出市场的政府仍在干预资源配置;本应制定标准和有序竞争的企业是唯利是图的;本应确立“社会良知”规范的知识分子是利益漩涡中的“寻租”。这些导致了公众对政府、企业产品、社会秩序和价值标准的不信任。“如果政府不能在改革中带头建立公众信任,人民之间的信任就不会增加。”
49.3%的受访者表示,当与陌生人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提供帮助
今年元宵晚会的经历让在浙江杭州的窦心情不好。当晚11点左右,在乘电瓶车回家的路上,她看到一辆摩托车撞到路边的一个石墩上,三名年轻人受伤并摔倒在地。“当我去看的时候,女孩受了重伤,呼吸微弱,所以我很快把她抱在怀里,告诉她不要睡觉。后来,一名警察加入了救援。我们大喊并要求过往车辆停车帮助,但很多车辆经过后都没有停下来。”窦女士说,这位警官还说,他会把警官的名片交给路过的司机,借一辆车送伤员去看医生,但他没有得到许可。最后,120人赶来将伤者送往医院。
窦说,那天回家后,她的心情很复杂。“在生活面前,任何有良心的人都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水火之中。虽然有可敬的警察和少数善良的人,但许多人却没有同情心,直接开车离开,这真是令人讨厌。”这件事让窦女士很感动,“我会教我的孩子。如果我以后遇到陌生人的困难,我必须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在调查中,41.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遇到过“热心助人但被拒绝”的情况。然而,当被问及在陌生人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帮助他们时,49.3%的受访者仍然表示会帮助,其中9.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帮助”,39.8%的人会“有疑问,但会尽力帮助”。20.4%的人“想帮忙,但害怕受骗”。24.3%将“视情况而定”。只有4.1%的人选择“离开”。
在人们集中的地方,如地铁、火车站,人们经常遇到自称有麻烦的人,说他们“偷了钱包,没有钱回家”,“为母亲筹集医疗费”,这让人感到同情。面对这种情况,你想不想帮忙?“我现在一点都不相信这些事。这些人都是职业乞丐。我不会随便给他们钱。”在外企工作的李说。
翟在深圳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个朋友在火车站遇到一位背着孩子的妇女,并说她没有钱回家乡。看到他们可怜的朋友,他一言不发地拿出了几千元原本用来交学费的钱。但后来,她和朋友们谈起了这件事,但很少有人赞扬这一“正义之举”,却觉得她受骗了。
翟认为,对陌生人的不信任主要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当前的社会保障环境并不理想,再加上媒体对犯罪事件的过度夸大,这将加剧人们之间的不信任。”
如果陌生人的冷漠不被打破和过度强化,会发生什么?在调查中,69.5%的人认为这会“加剧人际关系的冷漠,导致‘无人敢扶老人倒在街上’的社会现象”,63.7%的人认为这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和谐”,45.4%的人认为这会“影响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43.8%的人指出这将“增加社会运营成本”。
59.6%的人希望完善法律法规,严惩欺诈和背信弃义者
在诚信缺失的时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在调查中,67.2%的受访者表示,增进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提倡向雷锋学习更为实际。
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受访者纷纷回应,前三位的建议分别是:“完善法律法规,严惩弄虚作假者和背信弃义者”(59.6%)、加强伦理道德建设,让人们重拾仁义礼智信(58.3%)、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增加失信成本(50.0%)。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张康智认为,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信任。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习惯信任”,这是熟人之间沟通的规则。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熟人社会中的“习惯信任”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仅仅感叹‘信任的衰落’和‘诚信的缺失’,这实际上是对过去社会的感叹。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城市化的结果将是一个陌生的社会。”张说,积极重建信任是当前应该关注的重点。
张说,在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是通过规则建立起来的。此时,有必要建立“契约信托”,即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没有制度的保障,“学雷锋”的承诺可能会变成一阵风。”
“其实,我们不应该对社会信任过于悲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信任也有了相应形式的自我完善。”张说,现在我们正逐步走向后工业社会,可以称之为“网络陌生人社会”。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并不多,但社会交往使人们共享了更多的信息,因此陌生人可以相互理解,并可以实现在“熟人社会”无法实现的理性理解。例如,当你在网上购物时,虽然你没有见过店主,也无法直接联系到商品,但你可以通过评估系统帮助自己做出判断,从而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将沟通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社会的自我完善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只有加强互信,造福他人和自己,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如何重建社会信任的建议包括:“从自己做起,主动信任他人”(46.5%)、政府带头提高公信力,建设诚信社会(45.2%)、加大对好人的鼓励力度,让好人有好的回报(45.1%),“媒体应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如人际互信,营造温暖的社会氛围”(42.5%)、反思‘文革’等体育思想和做法,营造温和优雅的人际秩序(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