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任务_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支持发展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2022-07-26 06:08:08文/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任务
杜玉波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校特色办学,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这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的拓展和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实现。
高职园林与本科园林专业有什么区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以来,教育部门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点,优秀工程师教育与培养计划、科教协同教育计划、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等都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足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方法不多,聚集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工业企业的协同人才培养新机制尚不完善。
为此,我们必须下决心切入机制,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求质量,推动高校特色办学,争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包括: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只有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引导高校摒弃考试评价、分数本位的观念,真正树立《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元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争规模、争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考核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评价为第一的理念。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该把握这样的指导。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选拔招生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进行改革。但对于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四个提升”。一是促进学科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材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推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体制,能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四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川有哪些计算机职业学校好
三是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多种多样,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增加。大力创新多层次“三型”人才培养机制迫在眉睫。这就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学术和基础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的现状,实现“四重”:即改变理论重实践、知识重能力、专业重人文的现状;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引导,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的融合,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方法中的主体作用,重视用人单位参与社会合作,为地方和工业企业培养岗位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宜宾远大职业技术学校2022年分数线多少分能上
第四,提高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我在读邓小平年鉴的时候,看到1985年小平同志在评价云南边防前线作战部队时说:“听过枪声的部队和听不到枪声的部队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打过仗的人训练后可以打,打过仗的人训练后可以打得更好。“要大力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实践教育的若干建议》“由七个部门联合发布,进一步推动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建立相关制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ents的实习实践。
综上所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通过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努力突破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认为,当前,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积极适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在密切相关的法律领域,为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选择正确的突破口,新闻传播在农业、林业、医学等学科领域,要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系统、综合、协调的改革,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形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法制教育方面,推进中国法治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目前,普通本科院校有法律专业631所,在校生近31.25万人。但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够深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使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领土、发展和安全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迫切需要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目前,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有1080个专业,本科生23万人。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够深入,对外宣传人才匮乏,能够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在农林教育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农林人才。目前,高校共有农林专业27个,专业824个,本科生24.4万人。但基层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能够走下去、做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农林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在医学教育中,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的改革与创新。目前,167所本科院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37万人。然而,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乏,面向农村和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工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实施“卓越计划”,努力创新高等法学、新闻传播、农林医学等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道德建设和育人的基本方向。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高等法学教育,增强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新闻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维护新闻职业道德,履行新闻社会责任。培养敢于走在困难条件下基层、国家建设第一线、服务群众第一线的农林医人才,开创新天地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第二,必须坚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坚持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互动、培训与需求对接。
第三,必须坚持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抓好培训标准的制定、教师与从业人员的相互聘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等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体系。高校应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目标协调机制、教师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协调机制,实现协同教育、合作共赢。
四川体育职业技术学校
2014年,我们要在这四个学科和专业领域做几件事,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工作。一是深化高等法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重点推进高校与法律实践部门相互就业的“双千计划”。与中央政法委等部门共同选派法律实务部专家到高校兼职或临时任教,选派高校法律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兼职工作。建设一批西部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二是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重点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推进新闻学院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和科研智库建设。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和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继续招收优秀编辑、记者到高校兼职、临时任教,从有关高校新闻传播部门选派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临时任教。三是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深化高等农林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我们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启动了优秀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选择了一批高等院校开展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农林拔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开展全国农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设置“双师型”教师岗位,深化农林基层教育教学改革。四是着力推进“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深化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我们将与卫计委共同推进医学教育合作,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推进“5+3”(“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或“3年制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合格医生培养体系。深化基层医学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学人才。
四川省经济贸易学校电话
在做好上述四个学科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同时,要围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继续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关规划已经启动实施。总结摘要四年来“拔尖计划”的实践和经验,探索和完善“一个体系,三个现代化”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与中科院优势互补,继续实施《科教融合协同教育行动计划》,探索完善高校合作、教学科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推广与国际水平相当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我们将继续实施“优秀工程师教育和培训计划”。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开展实质上等同于国际标准的工程教育认证。
二是基本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基本建立与大众化阶段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目标和要求,颁布实施《国家标准》,制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颁布实施《行业标准》,推动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颁布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颁布实施《学校标准》,推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三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重点完善高校本科专业公共服务和管理网络平台,促进专业宏观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的形成。突出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推动高校办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加强对社会供不应求的集成电路、服务外包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是继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改革项目管理模式,允许高校跨项目统筹使用本科教学项目资金,鼓励高校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系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五是进一步推进试点院校等改革试点项目。引导高校更加关注“三改一改”试点学院的重点任务,即“改革人才招收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选拔、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试点转示范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试点院校之间的交流讨论平台,发挥点对面的辐射作用。
总之,要按照上述改革思路和工作部署,努力实现法学、新闻传播、农林医学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突破,并做好五项相关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