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需明确自身职教属性嘛_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明确自身的职业教育属性
2022-07-25 08:08:46文/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全国许多地区的普通高校不再保守,而是认真反思,从办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
四川卫校需要多少分可以上
应用技术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大学,而是典型的高职院校。突出表现在:办学模式加强了校企合作,甚至“前校后厂”;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双师型”教师应达到一半以上,并将逐步提高;招生工作要为优秀中职生预留一定数量的名额,至少占招生总数的15%,今后将逐年增加。
在“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低”的社会环境下,如何使新转型的应用技术大学不再“抱琵琶半遮”,而敢于承认自身的职业教育属性和办学定位,着力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笔者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普通高校向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与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不谋而合。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高职院校中还没有教育部直属的大学,更不用说985和211工程大学了。他们大多属于省(市、区)教育厅(局)负责人,少数属于地级市教育局负责人。如何落实好国*院、教育部等部门对具体高职院校的善治需要高层次的检查和监督。同时,地方教育厅(局)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增加投入。毕竟,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整个培训过程中所需的师资、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远高于普通高校。特别是实力较强的省市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这既是弥补高职院校多年来资金短缺的一种手段,也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必要措施。
2020四川幼儿师范学院单招
这样,高职院校不仅有足够的资金加强实训,而且“种梧桐树,引凤”。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将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专家加入,从而大大缓解“弱”教师的被动局面。新改造的应用技术大学正利用这一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二是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不是“名不副实”,而是由外到内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变的基础和关键是专业结构的系统调整。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己任,专业设置是这种培养范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首先要从调整专业结构入手,从以前的学科导向转变为专业导向,从强调理论、忽视实践转变为强调实践训练,减少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向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也就是说,要以专业结构调整为纽带,实现全面彻底的转变。
成都铁路卫生职业学校五年制
当然,高校办学的惯性决定了专业设置的“阀门”不易打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先咬这块硬骨头。只有将专业结构调整到职业教育的轨道上,才能认为这一转变取得了初步成功。当然,支持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结构的根本变化。
中职中餐烹饪专业概述
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怎么样
三是提高“双师”队伍建设水平。如果说专业结构的调整是“总调”的关键步骤,那么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就是保证。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需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政策引导,即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体教师了解至少一项专业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下岗”到企业学习一段时间,或者针对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主动向相关企业“求真”;二是引导教师通过利益的优先分配,积极深入企业开展科研。所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并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都可以优先考虑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职称晋升、晋升、奖励和优秀评价,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这一措施应发挥“一票否决”的决定性作用;第三,改变现有的人才引进模式,不再“只提供高学历”。我们不仅要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还要从企业引进或聘请一批学历稍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充实教学队伍。
四是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这是衡量“总转移”是否真正落实,办学水平是否真正提高的标尺。职业技术人才与高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精通本专业的操作技术,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需要,具有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能力。随着他们经验的日益丰富,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是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的“投资名”。
西南安装技师学校官网
成都七中高新
相反,如果应用技术大学只是为了避免目前的招生和就业困难,暂时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实际上是“在曹、在韩”,那么不管怎样,它所培养的人才都会“暴露出来”。
将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既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这类高校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和远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些办学实力雄厚的普通高校在转型初期可能会有一段漫长的蝴蝶转型之痛。但是,只要他们脚踏实地地迈出每一步,他们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新兴力量,成为职业技术人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孵化器”。
(作者:胡,广东嘉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