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职业学院:用心服务“三农”
2022-07-22 23:20:11文/近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园生动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思想政治课。“我经历了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虽然我很累,但它很充实。”吃着我和朋友们种植的美味多汁的水果玉米,乡村旅游与工业学院的学生庄荣杰说,玉米很甜,但心里更甜。
牢记使命
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及以上毕业生
全心全意培养“一懂两爱”人才
多年来,福建农业职业学院始终牢记办好农业院校的使命,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紧围绕现代特色农业、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农村振兴等领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培养“三农”急需的技术人才。学校已形成“以农为本、以农为本”的专业布局,42个专业与农业产业链相衔接,涉农专业和学生比例超过70%。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塑造热爱农民的情感,如何传承中国悠久的农业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务农自信心,是教师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学校全面优化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艰苦创业精神、劳动观念、三农情怀、创新意识”作为“五大教育”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标志性特点和强制性目标;创新实施“思想教育+专业教育+三农情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贴近农业、体验农业、关注农业。
“每一份食物都来之不易,因为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汗水才能收获。”同学们表示,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到实地去,肩负起加强农业、振兴农村的使命。
据不完全统计,自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2.5万余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
主动行动
打造培育新型农民的“福建模式”
2013年,福建省新型专业农民素质提升项目正式启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首批承担培养新型专业农民任务的高校之一,创建了培养新型专业农民的“341福建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模式”,被农业和农村部、教育部誉为“福建模式”。学校旨在培养“热爱农业、懂技术、善于管理”的新型专业农民。它积极将课程模块与专业农民的需求联系起来,将培育服务与区域产业联系起来,将目标培育与典型辐射联系起来。它努力建设学校教室、野外教室、空中教室和移动教室。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8000多名新的专业农民,占全省培养数量的近三分之一。
经过学习,许多学生通过“展示农民、带领农民、帮助农民挣钱”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生产线上扶贫的“生力军”。从学校毕业的傅,勇敢地回家创业。他创办的龙岩市长汀县石坝镇农业专业合作社,经历了多年的试错。现在,种植范围涵盖了多种现代新品种,如葡萄、水果玉米、金百香果和爱媛果冻橙。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它是当地一个大规模的“绿色王国”,他也成为当地绿色创业道路上引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成都市卫校好不好
傅的成功不是一个例子。福清永成畜牧有限公司由毕业生薛永柱和薛永勤创办,不仅专注于养猪,还为其他落后农民提供帮助。他们通过开展生猪生产全方位服务,积极组织农民参观培训示范企业,通过点对点、手拉手的方式分享养殖和养殖技术,开展推广和多期应用培训,共有2000多人参加。在他们的努力下,福清养猪户逐渐改变了旧的养殖观念和方向。1080万头商品猪质量显著提高,每年可使养猪业增收至少6.48亿元,节约粮食资源约16.2万吨,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坚持不懈地努力
开启服务农村振兴的新征程
2022 9月1日,福建省教育厅与福建省农业和农村厅《关于支持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村振兴的框架协议》正式签署;9月23日,福建农业职业学院与福建农林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11月2日,福建农业职业学院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校在平台建设、资源引进与融资、本科职教合作、促进高等农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寻求全方位、***度的支持与共建,为创建高水平高职院校创造更多机遇,创建农业特色专业品牌,服务农村振兴,校政企合作办学。
初中毕业找什么工作比较好
四川机电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学费
达州西南职业学校
“陈老师,我在这次全国大赛中获得了第二名,还被评为‘国家农业科技专家’。”在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来自福建农业职业学院2022级茶专业现代农业创业创新青年培养班的郑国华立即给校长陈康发了一条微信。在获得福建省大赛二等奖后,作为福建农业职业学院新型专业农民班的班主任,也是福建茶业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试点项目的岗位专家,陈副教授有责任承担郑的技术指导和赛前推广工作。“创业的梦想是甜蜜的,但创业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让每一个执着的农村创业青年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福建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杨告诉记者,学院在全省设立了10个科技工作站,每年评选近100名省市科技委员,实施200多个技术服务项目,帮助1000多个专业合作社,为1.6万多人提供技术援助,提高农业效益,农民增收6000万元以上。今后,福建农业职业学院将围绕福建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完善农业人才的有效供给机制,谱写“农业院校篇章”,推动福建农村全面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川国际国标榜职业学院
记者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