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设职业学院:让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技术创新互动(江苏非遗舞蹈)
2022-07-22 23:19:47文/“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典范”,是江苏省确定的文化发展战略。散落在徐州段的民间艺术文化明珠,无论是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需求,还是作为区域经济文化需求的核心驱动力,都应该深刻理解和传承这一“流动文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都应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品,保护工艺的真实性和传承的生命力,不仅是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家”,也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责任。如何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动态跟踪编码,规划和促进运河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利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产、校、研、训、创、校、政、企”多方面联动,形成链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植入课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光添彩,赋予经济活力,并打造具有“非物质文化创意”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与科技创新互动,实现校地对接共赢。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地方性的艺术设计话语体系
成都学前教育大学有哪些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0单招计划
近三年来,江苏建筑职业学院组建了专业的艺术设计团队,对徐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考察。他们汲取区域文化的养分,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对接专业特色建设,巩固区域人才培养方向,灵活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定期开展“24小时工作坊”,长期坚持传统,逐步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激活与创新。他们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为教育演讲者,并“携手”和“面对面”进行现场实践培训。
阆中江南高级职业中学官网
王桂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她的剪纸作品是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学校的“民间剪纸24小时工作坊”定期邀请她深入教学线,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教授剪纸技巧。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同时,实现了专业资源的拓展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古皮蓝色染色技术”、“抱掌扇蒲编织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定期进入“24小时工作坊”,引起了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非文物艺术承载着民间艺术家和工匠的智慧,也是地域美学和民间文化的物化。汲取民间文化的生态智慧是教学实践和激活应用的前提。艺术设计团队还注重文化的可持续性,从多学科的角度结合实践教学激活当地传统设计,分别成立教研团队和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创新中心由当地文化学者马主持成立。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和技术基因进行分类编码,导入教学资源库,植入实践教学课堂,引导教师持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设计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分析了设计在物质与非物质关系中的作用,构建了苏北乡土语境下的设计话语体系。
打造研发创新团队,以连锁思维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习*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为了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江苏建筑职业学院分别成立了专业工作室,结合专业实践教学,致力于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再生,引导专业教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领学生长期跟踪,在田野中发现民间艺术之美,在创新中激发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他们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艺术创新模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现代设计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步激发了教学主体的文化意识,推动教师教学科研有方向、有步骤、有目标,实现了“长链”和“多接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同时,学校成立了一支“专业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来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室教学是一种更接近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借鉴包豪斯成立之初倡导的“设计师+工匠”的双轨教学理念,成立“大师工作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技能人才的灵活引进,实行“基础课”和“车间培训”的双轨制教学。教师、工匠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创意,实现落地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作为“大师工作室”培训项目的技术指导,夏丕“抱儿扇”的省级***人杨明新全程参与了香蒲编织技艺的设计与转化,并与师生共同完成了新型香蒲编织系列的生产加工。师生共同创作的《双签名》在江苏省紫金奖文创大赛中获得好评。
设计活动,帮助积极推动“创新技术”回归当地
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校电话
《考工记》说:“天有气,地有气,料有美,工有巧,这四者结合起来就好了。”坚持“立足徐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的办学方向,江苏建筑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研究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提升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化设计与研发,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由于社会转型、产品适用性低、资本配置不准确等原因,许多技术技能有消失的危险。因此,学校从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角度出发,重视手工艺品,促进手工艺品的活化和技术传承。牵头承办“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汉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徐州分赛区,努力打造激活和推广地方非传统文化创意、推出教学成果的平台。通过组织和举办品牌竞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成果,向社会展示,增强师生的专业自信心。重点关注当地文化创意项目和作品,积极推广“创新科技”回馈当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匠通过科技致富,助力农村振兴。
经过当地多年的实地调研、技能编码和“大师班工程”的推广实践,形成了学校、企业、教师、工匠、学生“五位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呈现出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社会经济进步等互利共生的教学新形式。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获奖收入都相当丰厚。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爱好者董志强的“董家大院-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在第12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金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促进了学校与地方文化的联系,凸显了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