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职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校资讯

索玛花开 感谢有你 成都市建设职中“索玛花班”纪实

2023-09-23 11:30:56文/

一、缘起:彝海美姑和成都建中结缘(一)兼容并包的建筑职中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创办于1983年,是目前四川省唯一一所纯建筑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是省住建厅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学校、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重点专业建设学校、成都市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单位、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成都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学校秉承“建设人生,筑梦天下”的办学理念和“雕梁画栋”的办学精神,建设“心灵建筑”的学校品牌,注重建筑专业的精品化发展思想,突显中职学生德、技双修的教育特色。学校兼容并包,自学校开办以来,就招收过藏族、维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90年代就曾经办过藏族班,为藏族地区培养建筑人才。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积极贯彻习*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学校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机缘巧合下,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联系到学校,希望助力他们在凉山地区资助的初中毕业生,为孩子们的未来谋求出路。于2023年9月,第一批33名彝族美姑县学生到建筑职中入学。(二)大爱的索玛慈善基金会四川大凉山,生活在这里的人世世代代被大山所供养,他们虽皮肤黝黑但内心纯洁;虽“没文化”但待人热情,他们是——彝族。始于大山的呼唤,纵使千山万水也挡不住爱的传递。顺着山的方向,有一群人踏着泥泞和崎岖,把爱带到了这里。“索玛花”正是其中一个爱心组织,比其他组织更艰难的是,他们的创始人在创立之初没钱、没人,只靠着自己一双腿和内心的固执,硬生生在大山中开出一条条求学之路,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校,也才让更多的爱心人士走进大山。到如今,星星之火早已燎原,走进大山的老师一批又一批,“索玛花”也不在孤军奋战,“基金会”的成立也让“索玛花”更加璀璨。就此,“索玛慈善基金会”成立,本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感为山区孩子送去教育,向大山输送希望。这一群人形形色色,来自五湖四海,无法准确的称呼他们,笼统一点可以叫做“支教老师”。他们中有的被生活折磨、有的受内心感召、有的则毫无理由。齐聚凉山的目的只有一个——传递爱。爱,也是这一群人的共性。正是由于爱心人士的集结,形成大大小小的爱心组织,才让大山深处看到了希望。筹资、建校、输送老师、上课、陪伴、医疗、生活甚至柴米油盐,无一不是他们在做的。随着现实越来越好,孩子能上学、能吃饱饭、能穿上暖和的衣服,凉山人也开始对未来有了希望。有希望总是好的,但对希望的憧憬是有时间限制的。基于凉山州一些小县的实际发展水平,“索玛花”的孩子只能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就步入社会,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涯,没办法再进一步接受教育。 这对于索玛慈善基金会是一个考验,但对于我们是一个契机。本着爱与责任以及大凉山的实际情况,双方经过长达两年的了解和接触,就“彝娃进成都”项目双方建议达成一致,“索玛花班”成立,彝娃将来到成都学习,来到“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以下简称“建中”),这里会是我们将希望继续的地方。二、相遇:索玛花开建中有爱(一)索玛花开相遇总是美好的,但相遇前的路程总是那么长。由支教老师和建中领导带队,建中老师们怀着希望踏上“接娃”之路,心里尽是美好,但这“接娃”第一步就让我们望而生畏。第一步的目的地是凉山州美姑县,要达到这里必须跨越三千多米的海拔,道阻且长。一路上塌方、泥泞、碎石不计其数,一路颠簸自觉其中不易。终于到达却已是披星戴月,回想起才发现,我们是迎着朝阳出发。姑且认为第一步是身体疲惫,那第二步才是震慑心灵。我们一路经支教老师介绍,加深对凉山了解的同时内心也是深有感触。但当我们真正走进一所支教小编时,感触比起亲眼所见,真正微不足道。平时只有在新闻上、电视里才能看到的贫穷,现在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破旧的衣服、脏乱的头发加上破旧的拖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彝娃形象。城市的本能告诉我们,尽量离他们远一点。但是当他们睁着大眼睛,咧嘴笑着和我们说老师好的时候,心里的防备自然就会卸下来,这是一种城市很难见到的纯洁。 我们以为他们身上的“特点”是小范围的行为,逛了村之后才明白,这里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是从泥洼地里爬出来的。没人告诉他们衣服需要洗、手需要洗、澡需要洗,没人说过这样会生病,也没人说过生病该怎么办。贫穷不需要过多赘述,唯有亲眼所见才能知何为贫穷。走访过小编,接着就到了牛牛坝初级中学,这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我们来接我们的孩子到成都上学。在基金会和学校的协助下,我们召集了索玛花资助的孩子,向他们介绍我们自己,介绍我们的学校,告诉他们,我们是来接他们走出大山去上学的。集体宣讲结束后,又进行了单独的面试。这又是一个让心灵煎熬的环节,这的孩子每个都是有故事的。 悔婚的女孩:有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告诉我们:她说自己三岁就被定下来娃娃亲,初一时双方确定订婚,男方送了10万礼金。事后男方要求自己,尽快完婚,跟着他出去打工。但是女孩不想放弃学习,她想通过知识走出大山,让家人过上最好的生活。女孩家人口众多,自己是老大,还有三个妹妹,两个弟弟,妈妈身体一直不好,爸爸常年酗酒。她不想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早早结婚生子。她想突破,她想改变,她想通过知识改变一家八口的现状。于是她就跟爸妈商量是否可以退婚,让自己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妈妈很支持女儿的决定,可是爸爸反对,觉得身为老大就应该早早嫁人,帮家里照顾弟弟妹妹。每个妈妈都是很爱自己女儿的,女孩的妈妈不惜赔付双倍的悔婚金,同时还要肩负抚养六个儿女,也要让女儿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母女执着的决心最终打动了爸爸,最后跟男方商议决定退婚。 根据习俗,悔婚一方将赔偿对方两倍的礼金达20万,高额的赔款,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父母东奔西走,四处筹钱,家里亲戚全借了个遍,终于在今年凑够了八万块钱先赔付给男方。女儿看到这些之后很是心疼父母,有些后悔,觉得应该老老实实去完婚,由于自己的一些举动让家里额外承担那么高的赔偿,还到处欠款,压力剧增,而且明年还要继续筹钱还款。女孩对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很是珍惜,在讲述中眼角湿润,想必她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离开了父母,远去他乡求学,多了一丝牵挂,多了一份想念,又多了一些担心。在谈话中可以从她的眼中看到渴望知识的那种坚定,相信你的这一步会让你以后多一些难以想象的收获。你的选择虽以高额的赔付为惩罚,但你却换来了一生追求知识的权利。这是另一个孩子的故事: 重返校园的打工仔:几年前,五年级学生洛尔依古母亲病重,他辍学打工,被“凉山母亲”阿苏老师找回,,索玛花伸出援手,对接了一对一助学人——北京电视台美女刘小溪。不久他妈妈病死,他和外婆相依为命。索玛花和社会的爱心,让他慢慢走出了阴影,现在初二,成绩优良,我们很欣慰。但洛尔依古外婆体弱多病,疫情期间无法打工,这个坚强的孤儿,最近偷偷办理了初中毕业证,已辍学去打工,他要独自养活自己和外婆。在索玛花支教负责人的关心下,阿苏老师找回洛尔依古,爱心朋友争相伸出援手,索玛花支教2015年的志愿者老师罗文娟决定每月捐助300元善款,帮助这个坚强的孩子和外婆,度过困境,让他继续读书。 渴望校园的大龄男孩:有一个男孩寥寥跟我说了几句。我和爷爷奶奶一起,我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我是个孤儿。我初中读了五年了,因为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家里没钱,所以我要出去赚钱。读一年初中然后赚一年的钱,所以今年毕业了我们已经22岁了。我问他:你要出去读书的话,家里的爷爷奶奶怎么办?他说:我把我这几年打工的钱留给他们,然后放假回来看看他们。我又问:那能上学的钱怎么办?他说:我再出去打工。所有的问题他都是笑着回答我,我没再继续问了,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去承受问题的答案。就这样,伴随着故事和眼泪,我们结束了面试,回到了住所。饭桌上,连路上最吵闹的司机也是沉默。我们该做的很多,但是能做的却很少。由于工作原因,和索玛花基金会确定了就读名单之后,我们就回到了成都,结束了这次“虐心”的旅程,静待彝娃的到来。(二)建中有爱2023年秋季学期,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学校派老师及专车到西昌顺利接到了孩子们,回成都的路上有些无聊,那为何不高歌一曲呢?民族的天性也在歌声响起时被彻底释放,不同的歌曲千回百转,但大家总能唱到一起。欢歌笑语中,也终是来到了成都,来到了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生活正式拉开了序幕。 和孩子们想象的不同,建筑学校里不止有建筑,课堂里也不止是课本。校外还有共享自行车,这对山里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个新奇的物种,听说过,可能见过,但绝对没骑过。共享单车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他们的新宠,哪怕是围着学校溜两圈也其乐无穷。在他们眼里,还有很多新奇的东西,比如公交、地铁这些在普通人眼里习以为常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坐公交就不敢上去,不知道怎么坐地铁连扶梯都上的颤颤巍巍。好在他们周围都是一群有爱心的人,不会就教,越是不敢就越要尝试。慢慢的,也是融入了进来,到现在一个人那都敢去了。“彝娃进成都”的消息也是不胫而走,在得知建中“索玛花班”成立后,区红十字会、区工商联等组织也是本着仁爱之心,同时响应国家扶贫号召,出钱出力的同时,亲自到学校慰问孩子们为建中“索玛花班”的孩子送来过冬的衣物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给他们带来了家的温暖。将爱心进行到底,他们还为这群孩子量身定制了“彝娃游成都”的活动,带着大山的孩子们区参观了熊猫乐园,看到了国宝大熊猫,大家都激动的合不拢嘴,瞪大眼睛时时刻刻关注着熊猫的一举一动,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又去到了成都第一高塔“339”,这是真的高,但大山的孩子好像对高度有一种天生的欲望,没有孩子会害怕,反而都前赴后继的去到塔的边缘瞭望、拍照、向下看,真正领略了一把“居高临下”。还参观了成都人的回忆——东郊记忆,各种老旧的机器都让他们感到新奇。看到旧型的大火车,纷纷拥上去抚摸拍照。看到老旧的厂房,也是忍不住上前合影留念,真切感受了老成都的风貌。 除了这些,还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校园活动,比如女生最爱的才艺比赛、男生喜欢的篮球比赛,五颜六色的社团。孩子们也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和学校、老师一起努力着,让自己尽快融入学校,成为一个建中人。新奇的事情总是一波接一波,彝族有自己的年,彝族年到了,回不了家的孩子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下了一回馆子,山里土豆吃多了,偶尔也换换口味。老师带他们去吃了四川招牌——火锅。这是他们第一次吃火锅,还吃的鱼火锅,辣的不行但又不忍放下筷子,擦着汗、喘着气继续吃。原以为这只是一顿新奇一点的晚饭而已,但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同学和老师说:我家里穷,从小到大都没吃过几次肉,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吃一点肉。以前在家的时候,问道其他家在炒肉,口水都留下来。这是我第一次吃鱼,要是我家里的弟弟妹妹知道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肯定口水都留下来。这一切我们的习以为常,都是他们之前从未经历过的,甚至是想都没敢想过的。以前的他们没有羽翼,只知道鸟儿能飞上天,却不曾想自己能飞出大山。这一对大山的翅膀刚刚插上,羽翼渐长,只期待能越过大山。刚开始的新奇转为了平淡,我们还是要回到课堂。学习任务算不上紧张繁忙,但对他们来说,简直是要了命了。职高课程相较于高中课程要简单一些,但就是这些简单的内容对上他们那匮乏的基础,也是让人抓破头。为此,学校领导、班级科任老师也是想尽各种办法,降低难度、补课、补基础、更换教学方式等等,不求孩子能考出好成绩,只希望孩子们能学一点是一点。就在这平静又充实校园里,一学期就结束了,寒假里有的孩子回家了,有的孩子则留下到学校安排的公司勤工俭学。可这时新冠病毒犹如平地惊雷一般冒了出来,恰好孩子们也是赶上了这个时候,要和国家共患难了。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就在这样人人自危的时刻,麻烦也总是喜欢找上门。班上的一个孩子生病了,症状和新冠病毒简直一模一样,吓坏了众人,急忙送到传染病医院检查——结核性胸膜炎。这时大家才舒了一口气,但紧接着问题又出现了:孩子没钱、家人来不了成都看护。况且在现在这个时刻,人人自危,医院尤其传染病医院就像一个“毒窝”一样,没人敢往里走,但总要有人站出来!班级的班主任、学校领导在这个时候没有推诿、没有退缩,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三番几次到医院看护、巡视、筹钱。也是在这样一个时刻,红十字会又站了出来,同时站出来的还有孩子们勤工俭学的公司,双方都本着大爱出钱出力,为孩子解决了费用问题,这才让她能够顺利健康的出院回家。 三、蜕变:怒放在建中的索玛花来到建中的“索玛花”,用自己的方式感恩着学校和社会。(一)助力红十字公益活动索玛花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凉山彝族学生第一次登上了大舞台,这是一场由成华区红十字会组织盛大的演出,当孩子们得知要登上这种大型舞台时都显出了一些胆怯,毕竟从小到大想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机会,能像明星一样上台献歌。在学校和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也是拿出“339”的气势,积极献计献策提供歌曲,定下一曲彝语歌曲《祖国之子》,接下来就进入了紧锣密鼓的排练当中。课间排练、副课排练、晚上排练、教室排练、操场排练、宿舍排练,众志成城,大家都紧张又兴奋的期待着第一次登台。登台那天,或许是城市的繁华让观众有些审美疲劳,彝娃的的登场更像是一股清流。没有华丽的服装和绚丽的灯光,只是缓缓上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我们刚从大山里出来,接着便为观众带来了家乡的歌曲《祖国之子》。他们的歌声直击心灵,没有点亮,每一个音符都渗透着质朴,就像身处山巅的呐喊,毫无保留的向成都展示凉山彝族的风采,为红十字会的公益活动贡献出一份力量。 (二)助力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为响应国家生态环保教育,作为成都市教育局、环保局颁发的“生态环境友好学校”,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的“生态教育”社团于2023年5月成立,9月开始我们在校内以”生态秘密花园“社团的形式展开活动。2023年社团发出倡导,在全校动员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19级索玛花班首先完成建中第一袋可回收垃圾投放,也是第一个率先收回环保袋投资的班级。大家还记得这两位笑容灿烂的女孩吗?宣讲团培训时在同伴鼓励下才走上讲台的列列尔洗和吉黑金落,在她俩的带动下,志愿者活动他们班是双第一。 列列尔洗说:刚开始班上的同学有嘲笑的不理解的,我们就给他们反复讲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后来男生们打球喝了不少水,就把塑料瓶收好带回教室里,女生也是将快递盒都收起来,大家都特别好,所以我们班的垃圾回收量就很多。四、展望——大山的翅膀这个班有两个班主任,我是其中一个。我和另一个班主任在凉山支过教,两年多的时间让我们彻底了解了凉山,了解了那里的景和人。他们的贫穷是代代相传的,但在某个时刻,这个贫穷必须被阻断。刚把这些孩子接到成都的时候,我以为我们是阻断贫穷的先锋部队,我们在做着看似伟大的事情。在后来不断的接触中,我有点恍惚,我们两个班主任好像真如同事所说:我们很伟大、很难得,太不容易了。这些孩子也是很可怜,很不容易。恍惚中有些迷茫,我真的有这么优秀吗?也是这群孩子告诉了我答案,他们在经历了新奇之后会马上变得普通,会不写作业、会打架、会抽烟、会屡教不改,会犯很多很多的错,平时经常教育他们,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用“改变民族的未来”来刺激他们,让他们自豪、奋进。但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慢慢的也明白了,我们和这些孩子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建中的一个普通老师,我在做的也只普通的事。因为我发现我们和学校改变不了他们,改变不了凉山的贫穷,我们该做很多很多的事,但能做就只有一点点,只是一点点也好,好在这里是一个学校,一个有爱的学校,每个人的一点点加起来虽然还是不多,但起码对这些孩子来说,很多。慢慢的,我们也改变了观念,他们犯错我还会骂,但一些大道理我已经很少和他们讲了,想想也是,他们还只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少年。作为学生,他们更像是我的孩子,对他们未来的展望,比起功成名就,我更希望他们能够健康的生活,如果贪心一点,那编辑老师希望他们现在、未来都能够健康,平安。教育还在继续,扶贫、脱贫在我们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做的事。一年的教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蜕变,让我们更加确信职业教育对大山孩子来说是一条正确的路,我们在教育的同时给了孩子一技之长,给了他们以后在社会安身立命的本领,这比单纯的文化知识来得更加实在,更适合凉山的孩子。他们的改变也激励着我们整个建中,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越来越有信心,也说明了教育在改变少数民族贫困中的重大作用,职业教育是贫困山区孩子最好的出路和选择。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的把这条路走下去,给予更多山区孩子需要救助的孩子一次机会,培养他们独自在社会生存的能力。以此改变祖祖辈辈不能走出大山的困境,为这个民族的改变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我们每天都在努力,改变也每天都在发生,愿某天能为他们插上翅膀,愿能为大山插上翅膀!

珠海市索卡科技技工学校成立几年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