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校”危机的警示——高校应按需办学
2022-07-29 16:47:01文/ “高校生源下降”的话题,从对统计数字的解读,演变到了各方专家从不同角度所进行的评论。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的“高校破产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在适龄入学人口减少的同时,近年来留学生的增多,更是让高校所面临的形势雪上加霜。教育全球化下高校生源进入了全球竞争时代,从最优秀的高中生到高考失败的学生,中国生源正在源源供应全球高校。
链接一:2009年留学人数增长近三成
根据教育部网站12日公布的消息,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93万人,比上年增加4.95万人,增长了27.5%。
链接二:留学纳入普通高考 志愿可填留学
今年起,教育部将公派留学纳入普通高考录取程序,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填报留学志愿。留学志愿是在高考志愿的“提前批次”一栏中填报。如果考生没有被公派留学录取,将不会影响考生填报的国内高校对考生的录取。
【薛涌】 我们不妨面对简单的事实: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正在进入急剧的老龄化过程,孩子的减少必然带来大学考生的减少。去年大学考生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下降:和2008年相比,山东省考生总数减少约8万人,河南省考生总数减少2.9万人,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约2万人,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了1.63万人。其中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的下降,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高考退潮之凶,可窥一斑。
留美10万人,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突入我们的视野……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越来越有能力送孩子出国读书。在未来五六年,出国留学的人数恐怕要翻番。而在老龄化的冲击下,如果大学考生从1000万人的水平跌到700万人,留学的本科生增长到20多万人,在中国大学每年600多万人录取能力的背景下,高考对这些大学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大学在现有水平上再略有扩张,考生的减少和出国人数的增长,都比预想的幅度要大,中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就可能低于考生人数。
这样的局面,将可能进一步降低大学的质量,使最有经济资源和教育条件的阶层,进一步丧失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信心。10年后,每年几十万名留学生绝对不是神话。而大学考生人数,很有可能降到现在大学招生数字以下。这无疑给中国高等教育拉响了警报……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是,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没有扩张的余地。即使把规模冻结在现有水平上,10年后也很难避免“空校危机”。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工网
薛涌,专栏作者,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曾主办《北京晚报》专栏“百家言”,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谁的大学》等书。
来源:***
四川省职业学校2022年的特色专业是什么名称
避免“空校”危机,应按需办学
四川哪所卫校最好
当我们为“教育”附上“国之根本”、“百年大计”的标签时,我们真正想寓意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光亮感。然而,当生源在客观和主观上皆不断减少的时候,这些承载教育的主体可能渐渐消失于某些学校的视线,又何谈对未来的期望。对此,高校的出招应从自我做起,切实地按照社会需要来办学,并提高教学质量。
绵阳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泸州医学院招生办电话号码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职业学院
链接一:高等教育无淘汰率就无质量
学的有几个最后不能毕业?高等教育应该有淘汰率!没有淘汰率就没有质量!为什么学生要出国留学?就是因为对国内教育质量不信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重要主持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天山这样谈到。
链接二:上海将制定官方大学排行榜并与财政拨款挂钩
上海市对于就业率低、社会评价不高、家长投诉多、师资力量和实验室配套都不合格的所谓“热门专业”,将会坚决限招或停招。2009年,上海已有10多所高校的10多个专业被限招或停招。2010年有15所高校的33个专业被限招或停招。
顾海良,经济学家、教育家。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
“这并不只是中国特色,而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顾海良说,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有过这种盲目追求“高层次”的阶段,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阶段以后,都逐渐关注需求,出现高校的分类、分层和分级。
重视结构、布局,重视与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将是未来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必然取向。也是高校避免破产之道。 |
他举例说,最典型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模式”。加利福尼亚大学有伯克利分校、戴维斯分校、洛杉矶分校等顶级大学,也有很多专科性大学和社区学院。二战后加州制定了非常严密的高等教育办学格局,实施有效的大学布局规划,主要就是根据加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需要。这种大学结构布局被公认为是20世纪加州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州的这一办学模式,也被看作是美国“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重视结构、布局,重视与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将是未来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必然取向。也是高校避免破产之道。”顾海良说。
“要根据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来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谈到高校应如何走出困境,顾海良指出,高校专业设置需要对就业有科学的预测。“当一个学校的专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重大摩擦和矛盾的时候,就可以认为这个学校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长此下去,面临破产就不是可能而是现实了。”
谈到“按需办学”的思想是否太过“功利主义”,顾海良认为,“不问知识的功用,只为好奇追求知识”是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的办学取向,和大众化阶段大学的办学取向渐行渐远。
来源:中国新闻网
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4月7日,《科技日报》刊登文章——《高校专业设置何时不再盲人摸象》,指出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上遇到的信息了解不全面的问题,在此情势下,引进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对于学校进行有参照系的决策,对于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是一个方向标:
【科技日报记者 赵雪】为满足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不久前上海市教委开展了优化与规划上海市高校学科与专业结构工作,诸多高校对本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等作出了分析、优化和规划。但是,由于各校之间信息不透明,宏观上各高校不能了解全市高校相关学科和专业结构的整体情况。于是,各高校的规划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只知局部不知整体,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专业设置对整体社会发展的需求。
上海市高校遇到的上述困境,在我国是普遍现象。由于各高校之间、各地之间信息不通,不能知己知彼,又缺乏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调研及评估,于是高校专业重设、规划滞后现象至今没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专为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中国社科院、各高校提供就业能力、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的第三方机构——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在今年3月21日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研讨会上提供的信息显示,该公司对我国2007年、2008年就业率最低的两届高校本科毕业生进行的追踪结果为:在我国高校本科700多个专业中,法学、计算机、国际经贸、工商管理等专业,均居于失业率最高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中。“这10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2007届是33%,2008届约36%,占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总失业率的1/3。然而,高居失业率前10名的专业,恰恰是年年报考火热的专业,这些专业几乎每一个大学都开,而且越是差的大学,对开设这些专业的条件放得越松。”王伯庆说。
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方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因为构建大学生专业预警机制,不仅应该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以及各高校层面立体考虑,还应该根据我国各地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不同情况,对本地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特有的供需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和调控,即对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就业状态跟踪调查,对就业率和资薪水平变化做出分析后,再对持续供大于求的专业从国家层面调控招生数量,将生源转到就业状况良好或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这也是解决高校专业结构性矛盾,调控各专业供应量的核心。”王伯庆说,从去年开始,麦可思就开始逐步为国内各高校进行评估。
上海大学叶志明校长在《麦可思研究》3月下旬刊发表的文章中建议说:“政府应将高校所有学科、专业等信息向社会进行发布,如各专业在各高校处于什么样的层次,哪些学校的专业仅仅是本科生培养等。这样学校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专业分布情况,办学层次情况等科学决策哪些专业是否继续办、扩办或停办,同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也能够理性地填报高考志愿。”
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研讨会上,教育界学者们再次呼吁,高校管理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以使高校建设科学化、数据化,避免盲人摸象现象。
来源:《科技日报》
下一篇: 工商管理专业介绍ppt_工商管理概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