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潮”专业警戒线
2022-07-27 11:13:29文/ 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做好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指出,“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行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减少招生计划,直至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招生。”
大学生就业难的部分原因是一些“热门”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数量过大,或者闭门造车导致他们偏离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知》中的这一决定对避免高校盲目开设专业、盲目扩招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事实上,早在七年前,教育部就为就业率低的专业颁发了“红牌”。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网络视频会议上表示,“我们要坚决调整太多、太乱、甚至不具备升学条件的学科和专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对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30%的专业,要减少甚至停止招生。“(来源:人民日报,2004-12-11)
表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本科专业撤销情况
四川省哪个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好及录取分数线低
四川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
成都市比较好的幼师学校
|
同意撤销的本科生专业数量
|
同意退出专业的学院和大学数量
|
2010
|
25↑
|
13个研究所—
|
2009
|
21↑
|
13个研究所↑
|
2008
|
11↑
|
7..↑
|
2007.
|
7.
|
4个研究所
|
四川成都职业学校护理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相比之下,今年“60%专业监管”的底线有所改善。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就业率包括约定就业率、弹性就业率和出国留学率,即使是一些文史基础专业较多的高校,60%的就业率也不高。”南京某知名高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一个专业的就业率低于60%,不要说教育部已经停止了,学校本身已经减少甚至停止了招生。”(来源:扬子晚报,2011-11-24)
在全国范围内,省级教育部门近年来发布的相关规定不胜枚举,其中包括实际影响高校的专业调整--
2009年,山东省教育厅提出“调整或改造长期就业率低的专业,连续两年严格控制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招生规模,连续三年暂停或取消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招生”(来源:新华网,2009-3-25)
江西省教育厅在2009年发布了一份文件,要求“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应该减少;就业率低于30%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应该在第二年停止或招收,招生计划应该转移到就业率超过80%的其他专业(来源:大江网,2009年3月27.日)
2009年,辽宁省颁布了《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就业率低的专业出示“红牌”。(来源:人民日报,2009-6-26)
四川服装设计专业学校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技术学校怎么样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单招计划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0分数线
近三年来,辽宁省112所高校取消了120多个综合类专业。(来源:新华网,2011-11-25)
福建省教育厅曾在去年发布的《关于开展2010年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规定,一次性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应停止招生。(来源:光明日报2010年7.月8日)
今年3月,安徽省有关部门表示,为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628个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的高校专业将被暂停招生。(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5日)
贵州省教育厅在今年4月召开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情况通报会上提出,要引入高校专业退出机制, “对于社会认可度低、社会需求明显下降、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并进行重组改造;对于逾期仍未达到整改要求且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停止报名,直到暂停报名;对于一些仍有需求的专业,尽管需求趋于饱和,但实施间歇招生。“(来源:贵州都市报,2011年4月22日)
也是在今年4月,江苏省出台相关文件,严格控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困难的专业。结合高校就业率统计,确定初就业率低于7.0%的高校专业应严格控制办学规模。就业率低于60%的高校专业应每隔一年招生一次,就业率低于50%的高校专业应停止招生,进行转型建设。(来源:《扬子晚报》2011-11-24)
……
目前,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判断一个专业是否具有“回归天堂的力量”的最低底线,也是检验新设专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利器——今年10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条例》征求建议稿,其中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新专业的首批毕业生进行专业评估,并明确规定“如果就业率过低,我们将被要求调整或暂停招生”。(来源:教育部网站,2011-10-29)
由于我们了解着专业的“生死攸关的力量”,首要前提是确保就业率统计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在这方面,通知强调了毕业生签约和就业统计的标准化,要求“各地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信息的统计和发布由省级教育部门(负责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的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部门)归口管理”“积极探索就业统计方法多样化,鼓励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进行统计和评估”,提出了“四个禁止”:“高校不得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得将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与就业合同挂钩,不得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得使用实习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由于就业率的统计时点不同,统计中是否包括升学或出国的毕业生存在差异,数据反映的就业情况也不一致,甚至可能相差很大。因此,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规范仍需完善。
诚然,就业率并不是衡量职业学校质量的唯一指标,但仅仅确保就业率不超过底线不应该是高校追求的目标。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而人才培养能否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通知提出“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行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引导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这一探索也是《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建立高校质量年报制度”以来,在促进专业设置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对高校质量年报制度的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