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职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校资讯

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教育_高校应该怎么样促进协同创新?

2022-07-26 19:52:00文/

  自去年胡同志在清华百年庆典上发表讲话以来,“协同创新”备受关注。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教育部认真规划并积极部署协同创新工作。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提高高校创新能力规划》(即“2011规划”),标志着“促进协同创新,提高高校创新能力,支持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已从概念宣传阶段转向实施阶段。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卫东教授认为,做好协同创新,首先要正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突出团队建设和需求引导,不仅要协调好学校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线,服务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在国家、区域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根据升学条件,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高校应该如何促进协同创新?
--专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教授


中国大学科技杂志记者薛、陈立达

首先,协同创新不同于联合研究。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制度创新。核心是形成一支稳定、长期的研究团队,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
  近几十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推进联合研究和跨学科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某种意义上,联合研究也可以说是一种“协同效应”。“然而,现在提出的合作创新与传统的联合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罗认为,联合研究主要是以学科为导向的。例如,要做一个项目,我们需要聚集一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力量共同努力。然而,一旦项目或研究项目完成,组成的团队将解散。然后,我们将努力争取新的项目,然后依靠项目重组新的团队。这种组织形式的缺点是没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无法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
  “协同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或机构,在某个领域或研究方向上形成一个稳定、长期的研究团队、基地或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我们可以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协调发展。这应该是合作创新和联合研究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第二,协同创新注重创新质量。关键是要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引领机制,实现产、学、研、用的真正对接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生产、学习和研究,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重要的不足是生产、学习和研究没有与‘使用’很好地结合,而‘使用’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真正领导者。”罗认为,协同创新应该着眼于“使用”。对于“学习”(大学),更注重与“生产”(企业)和“研究”(科研机构)的紧密结合。然而,即使是“研究”和“生产”也没有对“使用(用户、应用)”的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我们的钢铁企业通常对新工艺和新设备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提高生产和效率,但它们与真正的‘使用’关系不大,很少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虽然我们的钢铁产量接近全球产量的一半,但我们仍然依赖进口一些关键品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与我们的需求不太相关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好,最好说我们缺乏对接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和意识。"
  例如,我国对记忆合金的研究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种距离不是理论研究的先进性,而是材料的具体应用。“我们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发表了许多专业文章,在记忆合金材料方面取得了许多前沿成果,而国外率先将这种记忆合金材料制成导管并应用于医用支架,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经常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开发医疗支架帐篷,但被美国人想到并带头?”罗分析:一是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能够时刻关注用户的需求,因此他们的产品受到用户的欢迎,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二是形成了协同创新机制。医用支架的研发涉及材料、医疗器械、药物和ot她的纪律。正是这种机制将这些领域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回顾近年来世界科技的发展,中国发明的东西不多。虽然我们在产品引进、模仿、跟踪和研发方面反应比较快,产业化能力较强,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这不是通过引进来实现的,必须由我们自己开发。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正是这种研发需要以“用”为主导,多部门、多领域、多学科协同推进,即需要协同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钢铁企业从钢铁原料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这意味着企业应该树立服务意识,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以用户为导向。
以贴近用户需求的成功案例为例。四川等地天然气田的开发需要克服地质构造复杂、高温高压、高腐蚀性等自然条件。同时,输气套管本身要求具有耐腐蚀性,因此应选择高强度耐腐蚀材料制作套管。结合本次“使用”的实际需要,宝钢组织多个单位的管道开发专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在腐蚀评价、特种冶炼、锻造、管道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工艺研究,成功研制出镍基合金油套管。在整个创新和研发过程中,“使用”的需求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事实证明,只有真正关注用户的需求,我们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在谈到协同创新时,我们必须考虑“使用”这一极其关键的环节。

第三,高校协同创新应紧紧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条主线,协***学、科研等各种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目前,关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有很多讨论。“事实上,现在包括我们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大学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太低。科研和教学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它们应该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罗卫东认为,“衡量和评价高校科研工作,要注意科研成果转化的比重,更要重视科研成果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他强调,科研成果必须转化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资源和优势,这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向。高校科技工作必须与人才培养相协调。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它是科学研究本身的创新,即高校应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指研究本身,还包括科研课题的设计与研究、科研项目的应用与确定等,这些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第三个方面,过去很少提及,是毕业生传播新技术。事实上,许多新技术是由学生推广和传播的。学生通过学校的科研训练了解某项技术的精髓,然后将其带到实际工作中进行具体应用。“以有限元技术为例。20世纪80年代,我的研究生专业掀起了一股有限元研究的热潮。当时,包括教师在内的许多学生都在从事有限元研究。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他们在有限元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带到了企业,并慢慢推动了有限元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训练应该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到企业或科研院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我们很少关注成果转化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多关注的是申报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成果,获得了多少奖项。当前,我们应更加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统一安排和协***学、科研等各种资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第四,高校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和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高校作为具有产业背景的高校,其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应根据不同的产业背景和集中程度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对此,罗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情况。
  首先,对于一些企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如石油、铁路等,由于这些行业高度集中,有石油研究院、铁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科研能力较强,这类行业的行业院校应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模式。第二种情况是,虽然该行业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但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例如钢铁行业。例如,虽然宝钢是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但由于行业集中度低,其年产量仅占全国钢铁行业的5%左右。虽然行业内有钢铁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但由于科研院所的改制,也是企业经营,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工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研究方向上往往存在竞争和差异。因此,这些行业中的行业院校,如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科技大学”)很可能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共同关键技术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是企业集中度很低的行业,如纺织和轻工业。行业院校在该行业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也应不同于前两类。
  总的来说,罗卫东认为,工业院校应该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把握发展机遇,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高校应牢记,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应以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高校为中心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也许对于专注于基础研究的高校来说,创新的主体可以是高校,但作为行业高校,它们必须更加明确自己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其次,结合当前情况,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即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北京科技大学来说,由于企业在其行业中的集中度不太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企业所做的研究往往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或更少地关注与企业需求没有直接关系的行业通用技术的研究。因此,北京科技大学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前沿基础研究问题上,可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发挥更强的引领作用。第三,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在企业信息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能够建立起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工业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和作用将逐渐发生变化。”罗指出,工业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行业领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所变化,所以不应该一成不变。这也是工业院校与基础研究院校的区别。基础研究的目标定位基本稳定,几十年内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然而,工业学院和大学是不同的。以北京科技大学所在的钢铁行业为例。如果经过几年的发展,宝钢、鞍山钢铁有限公司等钢铁企业逐渐壮大,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行业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那么学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就会发生变化,或逐渐转向或形成新模式。例如,日本钢铁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很高,因此日本大学很少直接对钢铁进行应用研究,而是主要做一些基础研究。然而,由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现状,北京科技大学不得不做一些与技术和应用直接相关的研究。因此,协同创新应体现多样化,这取决于地点、时间和行业。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高校科技在整个国家创新链中的整体定位。”罗说,现在媒体经常看到关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报道。他强调,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重新审查这一问题。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成果直接转化的主体。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如发明新理论或开发新技术。只要是前沿的、新颖的或原创的,高校的科研工作就应该圆满结束。对于后来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校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不再处于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
  罗认为,推进协同创新应着力解决校企合理分工问题。国外大学更注重原始创新。例如,在日本东北大学成立100周年之际,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介绍了该大学在近100年的科技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技术发明。据介绍,世界上第一台钢丝记录仪是由它发明的。当然,最后一个钢丝记录仪产品不一定是东北大学制造的。也许只是其中一项专利是由它发明的,然后相关企业购买了这项专利,然后继续投资于后续研发,生产出第一款钢丝记录仪产品。“我国目前缺乏的是企业对相关技术的后续研发和投资能力。”罗说,在一个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中,高校和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上、中、下游科研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司其职,形成完整的科研链条,实现高效运行:学校只负责基础技术研发,企业完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合理细致的分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事实上,大学90%以上的科研成果无法在学校实现产业化。在基础研究成果完成后,学校仍然需要企业继续做后续研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推动产业化。一些人总是认为国内外大学都在做产业化n、 在这方面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是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事实上,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并没有大量去硅谷直接经营企业,也没有直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产业化。一方面,他们为硅谷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给企业进行产业化。正是这种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创新造就了硅谷。"
  罗强调,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导致许多高校专利被搁置。例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可能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但真正转化的专利并不多。企业和大学都存在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他们对专利知之甚少,不敢轻易购买。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购买的专利能够立即投入生产并获利,而不是投资于后续的研发;对于拥有专利的高校教师来说,在销售专利时,他们不考虑现阶段的价值,而是考虑产业化后的价值。他们总是认为直接销售专利不会比使其产业化带来更多的好处,他们还希望获得最大的好处。这导致了一方不愿意购买,另一方不愿意轻易出售的尴尬局面。高校和企业都不积极,这是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真正原因。
  对于社会对高校科研成果质量低会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的质疑,罗说,“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仍然非常接近实际应用,含金量也非常高。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高校与企业联系起来。”也有学者分析,国家资本对工业化成果的投入不足。对此,罗卫东坦言,“工业化工作原则上不应由国家投资,而应由企业投资。目前,中国很少有企业愿意或有实力这样做。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有很强的成长能力。只要他们能做到,他们就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几乎没有属于企业本身的核心技术。“对于这一现实问题,罗认为,当前有必要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并从政府层面给予政策支持。要建设中国的“硅谷”,需要政府、产业、教育、研发应用、创新发展的协调。

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

四川天一学院教师招聘信息

 

峨眉山市旅游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

如何实现协同创新

成都北方钓鱼台国际烹饪学校简介

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教育

南充护理大专学校

四川温江核工业学院好不好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中江职业中专学校的规模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