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职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校资讯

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以专业为导向」

2022-07-26 19:45:57文/

    ***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关于“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讲话,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为我国高校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提高高校创新能力规划的建议》,启动实施“2011年规划”,标志着“协同创新”正在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转变为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在此,笔者以江苏省为例,谈一谈高校协同创新的一些想法或冷思考。
 

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明确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主导的社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有效互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是: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构建科研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构建军民融合、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第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第五,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上述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符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相对明确。从多个层面准确把握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在社会系统中,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社会中心的作用。努力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自主创新的基地、经济发展的引擎、思想文明的辐射源、政府和社会的智库。
    二是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高校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力军;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第三,在协同创新中,“2011计划”项目的资金属于教育学科,因此高校而不是其他创新学科是项目申请主体和牵头单位。同时,高校是计划实施的重要责任主体,但不一定是各种协同创新活动的主要或唯一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在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活动中,参与合作的相关创新主体应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位和分工以及合作合同中明确的任务约定,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承担相关责任和任务。例如,在面向科学技术前沿的基础研究的人才培养或协同创新中,高校应是责任主体;在面向产业的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中,产业和企业应是主要的责任主体;在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方应是主要的责任主体。特别是在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中,一方面,基于我国企业总体上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现状,高校在发挥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作用的同时,要发挥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作用,积极帮助和支持企业尽快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企业共同支持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涵盖技术创新的所有方面,特别是市场开发、研发投资、风险投资、成果试点和产业化,这些都是大学做不到或做不好的。相反,我们应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责任主体、投资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和产业化主体,成为技术创新联盟的领导者。不久前,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建议》,实施了万家企业升级改造计划,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基本覆盖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产业化、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创新链条环节。在此过程中,江苏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从和服务大局,通过实施协同创新项目,积极参与和支持本规划的实施,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取代企业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防止落后、篡夺和不端行为。否则,既不符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分工,也不符合地方政府的初衷,不利于促进企业加快“强身健体”,尽快成长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不利于协同创新的有效运作。

以专业为导向

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价值追求
    在协同创新中,由于原本不同的社会组织和角色,各种创新主体走到一起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或利益追求。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是协同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原则,也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在新的机制和制度的协调下,创新主体之间不同的价值追求构成了创新的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各类创新主体的不同价值观,如何统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努力实现合作共赢的最大公分母。高校要努力使“2011计划”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在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目标下,我们应该追求以下价值观。

丰富内涵,充分发挥“四大功能”
    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应该非常丰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社会和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它们是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职能。它们也是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最大优势和深层意义,也是高校贡献的重点。无论是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要,还是高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高校都应发挥协调和充分发挥“四大功能”的综合优势,全面参与协同创新;提升协同创新“四大功能”水平,全面做出重要贡献。根据以往的实践,我们应该防止在协同创新中出现误解和实践偏差:即高校协同创新主要是科研创新,而科研创新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创新,而自然科学技术创新主要是或仅仅是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由于“2011年计划”是一项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计划,这种理解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协同创新的真正内涵。无论是从协同创新计划设计的初衷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2011计划”都将带来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的巨大变化,包括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层次基础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等,这应该是合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才培养为例,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国家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重大需求,也是学校的首要根本任务和崇高使命。这是对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贡献。自然,它应该成为协作创新的首要和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指出:“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希望“培养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军人才,一批管理水平高、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领军科技人才、工程师、高级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作家、艺术家、教育家,一大批高级技术职称能人才,一大批高素质人才e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干部和一大批专业高级人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为实现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江苏不仅把“创业、创新、卓越”作为新时期江苏的精神,而且把创新作为主要战略,提出“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创新经济,聚焦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和团队,努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团队。”南京实施重大战略举措,打造“中国人才名城”,“创业创新”,江苏人历来有“拆房卖地、砸锅卖铁、送孩子读书、培养孩子成才”的传统,“人富家、人才强”,人比事更重要“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教育真理。这是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真理。显然,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国,我们必须首先成为一个人才强国。大学产生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产生人才成果。如果一所大学偏离了其根本任务和首要使命,远离专业和人才在国家和地方两级建设人才强国和人才省的战略需要下,在办学实践中,包括协同创新,舍本逐末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和教育界的事,也不是高校和教育界能够做好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是一件只有通过社会所有有关各方的积极合作才能做好的事情。涉及社会所有部门的合作创新需要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做好这一点。
    以色列的经济奇迹来自全社会提供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环境。“以色列年轻的背包客走遍了世界各地,以色列的科技企业家已经渗透到国外市场。两者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只要他们超过20岁,大多数以色列人就会尝试在外部世界探索机会。他们从不害怕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不担心交易时会出现什么问题g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建立一家初创公司或进入高科技领域已成为雄心勃勃的以色列年轻人最受尊重和“正常”的经历。“世界面前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来自以色列的年轻背包客在世界各地游荡,另一个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冲进公务员考试的大门。面对这两个场景,中国教育界和中国大学都应该反思和启迪。培养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社会尤其是高层次创业人才,依靠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用大学教师的“水桶里的水”装满学生的“知识杯”,进行说教和解惑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在大学校园内通过传统的教学、作业和考试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大学的培训活动和教育界的教育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要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学科、科研、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是“2011计划”的核心任务。只有把重点放在学科、科研和人才上,大学才能在协同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通过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高校教师和社会辅导员的培养紧密结合,教育培训行为与社会培训行为紧密结合。要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大联动,形成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的大体系,实现高校与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和专业界人才培养的大协同。对于中国来说,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起,构建包括创业理念、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平台、创业实践、创业政策、创业环境等在内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尤为迫切,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只有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国家才是未来的国家,只有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才是未来的教育。

成都中医学院针灸科

挺身而出,努力实现高端领导地位
    以机制和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引领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是“2011计划”设计和制定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实施“2011计划”的实践中,无论是面向科技前沿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无论是面向产业发展还是区域发展,站得高,努力实现高端领导,都应该是一项重要的价值追求。愿景和意图的高低将决定高校协同创新的实际有效性和影响。
    江苏省高校立足中国国情和江苏省情,连续两年实施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主要目标是“攀尖为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国家“2011计划”,启动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努力突出江苏高校协同创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发展江苏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二是战略重点是培养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国际紧缺人才;三是把提高江苏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四是以着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突破口。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江苏高校将立足于抢占新一轮经济技术发展制高点,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物联网与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是协同创新的主要领域。一方面,要加快培养这些领域急需的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究,努力实现这些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了解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积极探索以高端重大技术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导向”,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和提高我国经济社会自主发展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四川爱华职业技术学院

安静而深远,切忌急功近利
    大学是社会和社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特别使命和重要责任。社会要求大学充分发挥职能,坚持使命,勇于承担其他社会机构和组织无法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界,最令人担忧的情况之一是,大学也不同程度地落入了名利场,感染了遍及全社会的急功近利“病毒”。这与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背道而驰。这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尽力遏制和防止它的蔓延和恶化。“2011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引导高校树立冷静深远、求实务实的态度,用十年的努力,避免急功近利,取得大而有用的大而好的成果。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计划,要有决心、真诚、耐心、毅力、勇气、风度、忍耐力和气度。在积极服务、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前提下,努力防止以下几种倾向:防止短期效益重于长期效益、单一效益重于综合效益;防止单纯利益驱动的功利性合作,而不是真诚的战略联盟合作;防止有法不依、形而上学;应努力防止评估和评价成果超过无形成果和GDP。通过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形成良好的导向、良好的氛围,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该项目成为消除当前弊端、树立新趋势、引领社会的示范项目。

协同创新中的大学自主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国家、行业和地方政府的重大需求,也来自高校与其他创新要素形成的合力,还在于高校自身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机遇,是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作为改革的“特区”和改革试验区,可以促进高校自身的改革创新。
    首先,在办学理念上,我们要“干净而不骄,活而不浮,与众不同”。清廉而不傲慢,精力充沛而不浮躁,个性而不趋同。大学不仅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发挥社会中心作用,还要审视和批判社会,纠正和引导社会;不仅坚持“象牙塔”精神,打造“象牙塔”品质,而且不沉醉于“象牙塔”,不局限于“象牙塔”;它既不高尚也不庸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推动建设,也要引领建设。应该说,促进与引导、适应与转化、服务与矫正是大学的职能,(转P13)(连P11)也是大学的贡献。
    第二,在办学模式上,要跳出“小周期”,实现“大周期”,实现“三个延伸”。“三个延伸”是:通过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交叉融合,将“学科建设周期”延伸到学科之外;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把“教研周期”扩大到大学以外;通过国际合作,“学校周期”将延伸到国际平台。
    第三,要在办学机制上实现“转型”,即紧紧围绕国家、人民、科学、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重大需求,切实实现教育产品由过去的自我主导型供给模式向需求导向型供给模式的转变。坚持“四个紧密结合”:一是面向科技前沿,努力打造一流水平,为工业、工业、地方和民生做出重大贡献;二是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第三,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要与学科建设、学术积累、文化建设、力量积累紧密结合;四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办大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大学。
    第四,在科研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要实现“五大改进”:一是大力改善科研创新与需求、问题的联系;二是要大力提高科研创新方向的凝聚力;三是要大力加强科研创新资源整合;第四,大力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成熟度;第五,要大力完善科研创新活动的组织,坚持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通过“五大改进”和创新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科研创新贡献的示范程度将大大提高。

四川达州华西职业学校在哪里

高校特色定位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简章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尹向文)

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论文

成都学计算机专业的学校有哪些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