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走出了山区(职业教育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大山英文)
2022-07-26 01:38:59文/今年暑假,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马莱县求治乡布福村的周索南龙再次来到了加多觉醒雪山,这是当地藏族同胞心目中的一座圣山。周1995年出生,就读于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影视后期制作专业。这也是北京在玉树地震后支持玉树的一个项目。自从他在北京上学以来,唢呐龙州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去神山。翻山之后,他的梦想变得更加清晰。
周的梦想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开一家媒体公司。“我心里有个名字”,叫做“雪人”。据锁安龙舟说,实现梦想的力量来自他的教育。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说:“中等职业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2014年,国*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学院升学条件,继续在内地西藏、新疆开办职业班,并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场所。
今年8月,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对民族教育的新发展、新跨越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对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对口支援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职业教育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改变命运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学习技能更现实”
“知识改变命运”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进入大学也成为许多孩子的目标。然而,对于生活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来说,上大学仍然难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成都翰林学校是公立还是私立
“我们有一个美丽的牧区。”周说,但由于海拔太高,整个青海省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区。经济落后导致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加上一些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那里的大学生很少”。
虽然他从小编起就是一个“三好学生”,但对于唢呐龙州来说,学习一门技能更为现实。“如果能上了高中,不上大学,你就会回到牧区,成为一名牧民。”唢呐龙州的几个同学已经结婚了,“有些孩子已经两岁了。”
周的家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牧民家庭。家里有50头牦牛,家庭的收入依靠它们。“每年大约可以卖三加四头奶牛,收入约1万元。”周说,他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弟弟。“他弟弟上学的钱基本上由国家支付。”
“编辑老师希望尽快了解一项技术。”锁安龙舟说。
近年来,国家还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毕业后好就业吗?
据教育部有关人士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央通过国家示范院校、骨干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项目,支持民族省区高职院校443个各类项目,总投资15.72亿元。支持中等职业示范学校项目154个,总投资15.61亿元;中等职业学校基本能力建设支持项目349个,总投资46.893亿元;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647个,总投资12.9亿元。同时,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2009年,四川率先在全国藏区启动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每年组织约1万名藏族学生在四川省优质职业学校接受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其中农牧民家庭占87%以上。目前,已有4名“9+3”毕业生进入社会,初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
通往未来的道路已经拓宽
云南省保山市长宁县竹界乡丛岗村文乃社区的彝族青年段王斌,与唢呐龙州相比,学习道路并不平坦。
初中毕业后,段没有上高中,但像许多当地同龄人一样出去工作。段的家在山上。从家步行到县城至少需要3个小时。滑坡经常发生在雨季,“离家的路更长”。
筠连县职业技术学校是职高吗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百度贴吧
四川省水利水电机械工程学院
无论道路有多艰难,都无法阻止这些青少年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段望斌来到重庆,在一家铁艺装饰公司做了一些家务,“做清单和桌子”。
这样的日子让段望斌觉得毫无意义。两年后,他回到家乡学习一些技术。当时,北京商学院与保山的几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共同招生。段的学校也在其中。
段正是以此为契机,于2014年开始在北京学习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仁寿县华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过去,对于段望斌来说,离家上山的路要走3个多小时。现在,他说他毕业后也可能留在北京,离家的路已经走了几千公里。
段虽然离家很远,但他觉得自己的未来之路已经拓宽了。“对我来说,在我的专业里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在未来,我可以更好地肩负起家庭责任,感到更安全。”
“少数民族儿童最需要的是开阔视野”
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副校长朱厚峰说:“与教学生了解技能相比,拓宽少数民族儿童的视野是目前最需要的。”。
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与当地的教育条件有关,也与当地人民特别是其父母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
成都大专护理学校公立学校
“每次是虫草挖掘季节,学校里的一些孩子都看不到。不用问,他们必须被家人叫回来挖掘虫草。”一位西藏援助老师说。
自贡市大安职业技术学校
这位援藏老师记得,有些孩子会说,学习不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将来“挖虫草可以养活自己,我为什么要上学?”
其实,这个问题也摆在朱面前。
“教学生一门技能并不难,但要改变他们的想法。”朱说,这些孩子应该明白,不挖虫草,他们也可以养活自己,可能养活得更好。
为了让更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走出山区和牧场,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2010年以来,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在内地部分省(市)举办西藏内陆中等职业教育班的建议, “天津、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广东等东部和中部12个省市的44所高职院校已开始举办西藏内陆中等职业教育班,每年招收3000名藏族学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2014年以来,招收的学生中西藏内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范围已扩大到青海藏区。2014年,来自青海藏区的405名学生在6个省的8所学校就读。
2014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西藏及四省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建议》。当年,西藏和甘肃、云南、四川、青海等藏区共开办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9所(不含中等职业班),在校生46944人。
2011年以来,天津、上海、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9个中部和东部省市的33所高职院校举办了新疆内陆中等职业班,每年招收新疆学生3300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由中央主要财政承担。2014年,新疆内陆第一中职班2416名学生毕业,其中成功就业2121人,就业率87.78%。
此外,在西藏、新疆等地建立了许多扶贫和援建项目。越来越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进入大陆,不仅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
除了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科学的专业课程外,许多学校还利用周末等时间带他们参观历史遗址,并提供一些艺术等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