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用什么来衡量大学就业质量(衡量就业质量的具体指标)
2022-07-25 12:36:49文/ 最近,各高校发布了二千零一十四第十届大学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媒体、机构和个人对该报告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一些人对报告中的同类数据进行了分析或排名,特别是就业率,一些人介绍了各大学的特色部分,一些人对加权后的就业数据进行了排名。然而,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就业质量,或者用什么标尺来衡量高校的就业质量,值得探讨。
成都读书需要些什么东西
越西县普雄民族学校介绍
高校就业质量评价的起点是什么?高校就业工作模式从二十100年九十s之前的计划配送模式九十年代末,学校推荐,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再到目前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就业工作的概念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评估就业质量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才”就业是教育过程的终点,也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体现。因此,就业质量评价应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的终身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办学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入学选择的基础,是个人成长的动力。就业质量评价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试金石。提供“人的终身发展”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概念。就业质量评价不是最终评价,而是过程评价“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可以实现就业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联系。
评估高校就业质量的方法是什么?说到评价,人们习惯性地将对象客观化,然后排成一列。然而,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政府对高校办学规模、人员配备、教育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也不同,各高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如果我们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高校,采用单一评价的方法,高校自然会“千家万户”这与促进就业发展评价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对高校就业质量的评价不应是统一的,而应是分类评价。在编制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时,我们应该特别考虑学校的定位。如果一些高校是研究型大学,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一些学院和大学是职业学院,我们应该观察他们的专业对应率和其他指标。在编制就业质量报告时,应根据不同高校的定位,编制指标的重点有所不同。这样,可以促进大学发展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谁是高校就业质量评价的主体?编制就业质量评估报告的主要目的“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由此可见,此次发布的就业质量评估报告并非针对学校“比”它更多的是服务于学校的内涵建设,体现教育的社会责任“沐浴”。 因此,学校作为信息的拥有者、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回应社会关注的责任组织,应该是发布就业状况和进行质量评估的主体。为了更充分地挖掘数据,应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应侧重于对就业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后续调查,为学校内涵建设服务。
如何构建高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根据教育部网站,截至二千零一十四年七国立学院和大学(不包括独立学院)二千五百四十二高等学校二千二百四十六机构(包括私立学院和大学四百四十四研究所)。如此众多的高校在发布基于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时,既不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就业情况,也不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时,不仅要有统一规范的基本指标,还要建立客观反映学校就业特点的特色指标,还要建立从就业数据挖掘和社会调查中获得的拓展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学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指标应全面反映就业的基本情况,并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教学司〔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报告的通知执行二千零四〕七No.)需要编译。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选择地编制特色指标和拓展指标,全面反映就业工作的特点和思路。
高校如何面对就业质量评估中的能力建设问题?就业质量评价应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就业质量评价应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客观上要求将就业能力建设纳入评价体系,将结果评价与内涵建设相统一。作为最终目标,高水平的就业质量应在大学教育阶段结束,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终身职业发展的能力。职业能力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就业质量评估报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应包括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实践,以及职业指导技术的内容,如能力取向评估、个人指导和团队指导,以及就业服务教师的专业化和服务手段的信息化。探索成果评价与过程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更好地体现就业工作的内涵要求。
武都卫校招生分数线2021
成都龙泉护理学院地址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四川省达州中医学校有哪些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