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期待高职院校效仿
2022-07-25 10:28:18文/李华华
有色金属产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最近忙得不可开交。有色金属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整个行业的萧条只是他担忧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行业内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走出去”的企业,都遇到了“成长困境”——人才匮乏,这让担心整个行业人才培养的丁感到压力。不久前,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集团向他提出,赞比亚企业开办的培训学校急需教师。丁立即向有色行业的高职院校和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发出支持请求。
企业“走出去”缺乏人力资源支持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获得了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权利。早在2000年,国家就确定了企业“走出去”战略,重点扶持四类企业,包括纺织、轻工、建材等长期产能过剩企业,化工、石油、钢铁等优势企业,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成年企业,国内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企业。
“有色金属企业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丁告诉记者,部分央企、地方骨干企业和行业民营特大企业在非洲、东南亚、南美和中亚有大量投资建设项目。丁说:“整个有色金属行业已经在国外投资了1200多亿元,收购和完成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1000万吨。”。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企业真的准备好“走出去”了吗?“走出去”的企业遇到了哪些发展问题?这些标兵无疑提供了一个教训。
据了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标兵总体运行良好,投资收益开始显现,但也遇到了一些“成长困境”,其中人力资源缺乏是一个大问题。
丁告诉记者,没有当地人,在当地开采是不可能的。“一带一路”基本涉及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行业,没有相关的人才培训,一线工人数量少,操作技能差,因此在项目完成后推迟了生产,未能实现生产后的稳定生产,在达到稳定生产后未能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许多企业都在努力提高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
“有色矿业集团正面临这样的局面。”丁表示,有色矿业集团已在缅甸开发了世界第二大红土镍矿。然而,由于当地职业教育水平低,没有采矿、材料、机电人才,并且为了保护自己的就业,当地政府严格控制从中国派遣工人,导致企业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该矿业集团还在赞比亚建立了一家年产100万吨铜的企业。为了解决技术工人的问题,该集团投资在当地建立了学校。然而,由于企业不懂教育,它只能允许当地政府聘请西方教师来管理学校。这些老师拿了企业的工资,却在学生中煽动***情绪,让企业感到非常难过。
丁呼吁:“企业迫切需要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加快文化教育出口,培养对中国有感情、了解中国文化、熟悉中国设备和技术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
面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不仅有色行业,其他许多行业都渴望得到人才支持。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学费
成都高铁乘务学院
中国高铁是“一带一路”战略中一张亮丽的名片,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王在研究中发现,铁路企业“走出去”的障碍确实不小。人才本身至少有三个“瓶颈”:一是对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缺乏了解,不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海外市场开发人才熟悉海外投标方案的起草和投标业务流程;二是海外项目管理人才缺乏;第三,缺乏售后、运营和维护人才来服务海外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铁一局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李长宁坦言,集团目前最需要的是海外项目经理、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职称能人才。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是一家跨国建设集团公司,业务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近3万名中国员工外,该公司还雇佣了5万多名劳工和近1万名来自项目所在国第三国的劳工。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成海告诉记者,集团推进了劳务操作水平和项目管理团队的本地化,但在海外本地化招收中很难招收到合适的人才。如果你想开办自己的培训学校,在师资和设备方面都有困难。
高职院校“走出去”缺乏资金和经验
人文联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在“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扩大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教育。因此,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中国的高职院校也在期待“走出去”。
成都医学院2021年招生专业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和产业支撑等方面都可以全面引领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出去”不仅可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而且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想要“走出去”还有一个现实原因——生源不足和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因此高职院校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虽然有大量学生在欧美学习,但中国的职业教育和企业海外发展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儿童仍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要“走出去”,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内功”,满足国际化办学的要求。苏州旅游金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据臧启林校长介绍,学校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学校与先进国家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短期学习和进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第二步是成熟阶段,通过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双向合作,实现专业课程的整合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认可;第三步是对留学生或来华工作的外国人进行各种培训,以实现文化和技能的输出。
国际化办学增强了高职院校“走出去”的信心,但真正走出去绝非易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首批设立的“教育外援基地”。早在2003年,该校就承担了埃塞俄比亚-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援助项目,这也是当时中国政府援助的最大的教育项目。尽管在教育和外援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该校党委书记孟庆国表示:“学校的走出去‘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四川省资阳市卫校
这也是许多试图“走出去”的高职院校校长的共同感受。一位校长告诉记者,由于援外项目的建设和资金的使用都在商务部的监督管理之下,教育部门在这些项目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因此,高职院校在“走出去”办学中,在学校建设、设备购置、教师派遣、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承担的仍然是一个国家项目。毕竟,只有少数学校能够获得国家项目。更多的学校真正“走出去”自己。如果他们没有资金和经验,这更困难。”新疆石河子的一位高职院长说。
孟庆国提出自己的建议:“高职院校很难‘自由出行’,但可以‘团体’的形式‘走出去’。”。他希望通过学校之间特别是与企业的联系,以职业教育集团的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目标,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
校企联手结成联盟,踏上“一带一路”征程
八8月11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的召集下,铁路、有色金属、公路桥梁、电力、通信等行业的巨头企业齐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乌鲁木齐,与数十所高职院校进行交流。
学校和企业领导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有了良好开端,丝绸之路基金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运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贸易、基础设施、金融、教育、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走出去”企业迫切需要与高职院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人才。
在参与校企联合倡议下,“一带一路”建设校企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联盟肩负着以下使命:团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和高职院校,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和培养“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实施所需的中外人才;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与相关职业院校建立小伙伴关系,通过职教集团与其他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整合国内外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到国外办学或与国外高职院校合作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品牌;搭建交流研讨平台,搭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和机构的联系,争取对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网站,为企业和高职院校提供信息服务;调查“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人才,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经济规划和人才规划是两张皮,工业和教育是两张皮,企业和学校是两张皮。我们联盟要做的就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把这两张皮缝在一起,不要让‘走出去’的企业因为找不到人而尖叫。”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对此充满信心。
成都武侯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