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怎么样_“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
2022-07-25 08:32:20文/二千零一十五年,中国约有2400-2500家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拥有数十万个在线教育课程和近一亿用户。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发展得像蘑菇,消散得像云朵。当然,原因有很多,但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并采取手术“互联网+教育”的方法。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增加教育的深度--
三月底,一名网络教师每小时工资1.8万元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关注。在人们感受到互联网巨大力量的同时,每个参与教育的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现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他们未来状态转变的关键:如果选择得当,他们会为自己开辟一条宽阔的道路,不恰当的选择会使你的道路越来越窄。
在“互联网+”的热潮中,教育已经成为加数之一,因此“互联网+教育”一词也变得流行起来。同时,也有人质疑这一说法,称与教育的特点和互联网的特点相比,“教育+互联网”的制定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更有利于网络教育实践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更有利于深入、合理、健康地推进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更有利于教育当事人或社会成员利用教育和互联网服务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互联网+教育”可靠吗?
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在哪个校区
“互联网+”的兴起最初聚焦于经济学领域,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产业”到“互联网+智慧”,实现了各行各业所有内容的数字化和整合。在此期间,其使用相对适当。
后来,“互联网+”一词几乎不分青红皂白地应用于任何物体,并成为一种通用的文字添加剂。应该说有一个问题。仅在教育领域,除了“互联网+教育”,一些人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早期教育”、“互联网+职业教育”等,以及“互联网+课程”、“互联网+学校管理”、“互联网+教育评估”、“互联网+教学”……这些过于随意的表述显然不够严谨,它很难有明确准确的内涵,需要根据语言实践的实际需要和汉语规则加以规范。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使用“互联网+”和一次使用“+互联网”,表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哪种组合是必要和可能的。
在教育方面,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在环境和工具方面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每一种新工具的发明都会对人类发展产生巨大而关键的影响,并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作为一个行业或专业,始终保持着连续性,组织结构相对严密,受外部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犹如肥沃了一棵千年老树。根据树木的表现、需要和机制施肥,可以使树木枯萎又重新开花,这是“教育+互联网”的逻辑;相反,“互联网+教育”,用网盖住这棵古树或用土掩埋可能会窒息它,或长期盖住或掩埋它,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关系。互联网这一新工具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作为一种工具,它与以前没有根本不同。
教育是人类工作的对象和主体,不同于经济学和其他面向对象的领域。在其他领域,如工业和商业,可以使用“互联网+”,在应用于教育领域时应谨慎对待。
二“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互联网”等价吗
有人可能认为,根据加法的交换定律,当两个加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和和保持不变,从而得出“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互联网”是等价的结论。然而,因为这里添加的不是两个数字,而是两个实体系统与实际社会存在,不同排名造成的效果差距实际上非常大。
选择“互联网+教育”或“教育+互联网”不仅是基于互联网的特点,也与个人的主观选择有关。其根本区别在于主动或被动相加:选择“互联网+教育”就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操作系统,作为社会和教育建设的要素和系统力量。根据这一新的基础,根据互联网的规律,重新整合社会和教育的运营管理模式不仅困难,而且不切实际,难以体现教育的本质。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的存在,包括哲学思想、组织实体、方法体系、内容范畴等。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来寻求两者的结合,目前还很模糊。
选择“教育+互联网”意味着将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以扩大现有的教育影响和价值。原来的社会和教育也需要随着互联网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教育的基本逻辑并没有根本改变。是钦佩还是被钦佩,是颠覆课堂,是谁在颠覆课堂,是如何颠覆课堂,是教育各方自己选择的,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理解自己需要什么,只有以人性为基础,而不是利用互联网改造人性,以学生是否学到了什么或学生是否学得很好为标准进行选择和组合,才能实现人的健康发展。
如果我们选择“互联网+教育”,仍然存在谁构建和控制互联网作为一个操作系统的问题,这最终导致单一标准的最优存在,而次优标准被消除,导致多样性的损失。“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互联网”的优缺点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百科
首先,从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来看,教育无疑应该是核心,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和辅助工具;教育或人的成长和发展是目的,而互联网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需求的源泉,互联网是确保更快速、更方便供应的技术条件。如果以互联网为核心,教育只不过是附庸产品,这不仅曲解了教育,也难以有效满足教育各方对教育的需求。
其次,从与人的关系来看,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类有着数千年的教育活动,教育与人形成了牢固的伙伴关系;互联网一出现,就与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教育与人的关系相比,这种关系是表观传承的。使用“互联网+教育”意味着将过去牢固建立的关系添加到表观和不稳定的关系中,这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关的空白点和盲点,并且会有很多困难;“教育+互联网”是在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不稳定关系,无序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应该承认,互联网本身确实会更新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已成为人与教育之间的新媒介,将教师和学生必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教学转变为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更加注重互动,互动式教学体验使教学过程智能化、舒适化。互动的主体仍然是人,而网络只是一种媒介。从逻辑上讲,人们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教育,其添加顺序也应表示为“教育+互联网”。
在方法上,“教育+互联网”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方式,“互联网+教育”类似于一种从叶子上改变教育的方式。后者可以改变的是教育的表面,而前者可以从两种效果中选择,深刻、系统、渐进地改变教育,其结果不言而喻。
四川省江油工业技术学校
在实践中,大多数人一直以“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对待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而不是“教育+互联网”。因此,一些对教育知之甚少的人将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视为一个简单的商机,以功利主义态度强行入侵教育,或创造“解决问题的人工制品”等工具,或干脆将传统答案直接转移到互联网上,客观上对教育造成了极大危害。其他从事教育的人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视为副业,或以与互联网精神背道而驰的方式使用互联网技术,直接将过去的“全方位”转变为“全方位网络管理”,无论学生是否使用互联网,他们往往只是下载试题、复印试卷和核对标准答案。
室内装饰设计好学吗
教育不能忽视新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同时也不能被工具引导而忘记教育本身。如果网民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即使有了互联网,也可能不是教育的良性变化;只有从精神上理解互联网的本质,根据教育的特点和需要使用互联网,教育实践者才能有效地避免互联网这一落后的旧教育酒的新瓶,只有教育理念更加优化,以“教育+互联网”的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
三“教育+互联网”更有利于人类发展和教育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分为启动、应用、整合和创新四个阶段。近年来,互联网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已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阶段。现阶段,应重点推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创新。
使用哪种组合的语义差异是一个层面,但它不能局限于语义的讨论,还取决于它如何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中教育的提高。作为一个普通人,当你面对教育和互联网时,如何选择使用两者的结合?当然,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法是首先选择你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然后决定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得这种教育。以“教育+互联网”的方式使用it更有利于人们的成长。
在“互联网+教育”的思路下,涌现出一大批素质参差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实体。2015年,中国从事网络教育的企业数量约为2400至2500家,有8万至10万名网络教育专业人员,数十万个网络教育课程,近一亿用户。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发展得像蘑菇,消散得像云朵。当然,原因有很多,但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并采取手术“互联网+教育”的方法。互联网并没有真正被添加到教育的深层,而且大多只是浅包装,而不是内生的转变“教育+互联网”的发展方式。
不难发现,不懂教育、不走“互联网+教育”发展道路的企业整体生存时间明显短于走“教育+互联网”发展道路的网络教育实体。只要你做好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解决用户的问题,有了互联网,你可以变得更加强大,没有互联网你可以保证生存;如果你的教育不好,再加上互联网可能不好,很可能加速灭绝。也就是说,“互联网+教育”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资本和网络教育。只有进入“教育+互联网”,才能回到良性状态。
许多企业遵循“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专注于搭建教育平台,忽视了内容的创新性和完整性,导致其产品课件与试题的符合率高;一些教育产品忽视了教育需求者的真实需求,只利用“酷”技术做表面的“先锋实验”,没有提出相应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对策,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或者简单地复制线下教育,认为把他们放在互联网上肯定比没有互联网的教育更好;或者太简单了,不能认为互联网将不可避免地迫使教育改革,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公平和平衡的教育。有了移动终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在线选择你最喜欢的课程。
从“互联网+教育”到“教育+互联网”,我们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和态度入手,让教育主动加入互联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一般是一个相对保守和封闭的社会组成的各个时代,而互联网是当前社会技术和观念传播的前沿,是开放的。有人担心“教育+互联网”在实践中是否会拖累整个社会。他们甚至认为“教育+互联网”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嫁接互联网。教育行业的传统思维占主导地位。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运营管理都与互联网的特点相去甚远,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互联网+教育”可以使互联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颠覆以往的教学主体、教育模式和运作理念,对传统教育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事实上,这种希望通过互联网“颠覆”教育的认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难道你不知道,只有激活这部分力量,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变革才能理性而良性。
以“教育+互联网”的方式推进实践,强***育内部变革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意味着先进。它需要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根据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新可能性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参与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组织等方面寻求改变,而不是被动地成为互联网的拖累或补丁,从而实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重建。
在具体教学中,“教育+互联网”不是遵循保守封闭的教育,而是教育各方积极应对变化,即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参与开放、互联、互动的多元建构,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学习,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健康发展;关注互联网产品的实际教育应用效果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互联网”的管理回应
互联网被用于教育管理改革,这迫切需要教育。这项改革的关键是,行动应该基于互联网的特点,符合互联网的精神。
巴中职业技术学校在哪里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专业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我们可以得到互联***征的不同表达。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平等、开放、互动和共享是其主要特征,而传统的正规或制度化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相对封闭、难以共享、互动不足、层次分明。这种层级结构不仅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实现了师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选择。结果是,不当的教学会使学习者远离并被淘汰;不当的管理者会使被管理者逃脱并被淘汰。因此,教学、管理甚至评估更接近于通过多方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共同公认的规则并遵循共同公认的规则。
从顺应互联网精神的角度来看,服务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实现从控制到服务的转变,是“教育+互联网”管理的本质变革。
有鉴于此,“教育+互联网”需要从整体上更新管理理念,使各方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参与规则制定,共同维护互联网教育的良好秩序。同时,应依法管理互联网,避免非专业话语对专业话语的“绑架”。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 楚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