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通过培训”冷吗?(中高职贯通培养什么意思)
2022-07-25 07:43:03文/在招生季节,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尤其值得注意。记者近日了解到,北京市七年制通识教育的实际招生人数仅达到招生计划的52.3%。
乐山医药科技学校在哪里
“通培”是北京市教委为探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而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通过中学招生,由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校和本科生共同培养。该试点项目始于去年,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据媒体报道,在招生咨询阶段,该项目“深受家长欢迎”。为什么这个人才培养试点项目看起来“受欢迎但没有欢迎”?我们的记者采访了一些参与改革的学校。
努力获得一般、专业和基本技能
2015年,北京开始在四所学校进行高端技术人才的直通式培养实验。今年,这项工作进一步扩大到12所学院,包括中等职业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和本科院校。
其中,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前两年在高职院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中三年在高职院校接受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教育,后两年在市级院校接受本科专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后两年在市级高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护士护理专业三年),后两年接受本科专业教育。
二千零一十六年,北京市教委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直通式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高级外语人才培养计划”、“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四类直通式培养计划,“高端创新人才培养试点计划”和“中外国际通培计划”,其特点是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七年内开展合作。
与原中高职衔接项目相比,通过培训引进了优质的高中本科教育资源,包括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语外贸大学等市级院校。在北京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手册中,“北京学院”通培项目是北京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与市政府北京工商学院以及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两所中央大学的联合培训。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中,甚至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
同时,通过培训提高了基础文化课程的比例。高职院校与优质高中合作,北京第十一中学等名校也参与了直通项目的基础文化课程阶段。
下降的背后是各种项目的冷热不均
四川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怎么样
名校、示范高职院校、名校……由“强强联盟”打造的应用型高端人才“一条龙”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受欢迎。
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190名学生参加了直通式招生计划,总招生人数为1180人,计划完成率为53.9%。2016年,随着课程的增加,通培招生计划扩大到8252人,实际录取4319人,完成率仍徘徊在一半以上。
但记者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类型的通训都是感冒。
二千零一十五年北京第二外语外贸大学通培项目录取结果显示,全市近900名考生志愿填报,实际录取80人,录取比例为11:1。在实际录取的考生中,500分以上的考生中,90%以上的考生最高分为553分,这只比普通高中系列全国人大附中总部的录取线低两个百分点。2016年,北京第二外语外贸大学进修翻译专业的最高录取分数为565分,与普通高中的重点学校相当。
在所有招生机构中,首都师范大学完成了全部招生计划。第一年,北京商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设立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这是一所参与直通式培训和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还有一个热点,120人和980人计划报名参加面试。
根据改革的设计,直通式培训分为三类。“通一”包括高端技术技能直通培训项目的外部培训班、非语言高级翻译项目、高端创新人才培训项目和中外国际学院直通培训项目;“两通”包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直通培训项目的内部培训班和北京第二外语外贸大学的“外语+”项目;“三通”是一个针对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新都校区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好的招生方式是“一通”和“三通”,冷的招生方式是“两通”,尤其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通培项目的内部培训班。
通过训练,为什么爱你不容易?
“缺乏专业吸引力是原因之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说,“通过培训是按专业类别招生。城市儿童在看到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时可能不愿意选择。”
记者注意到,该专业的高端技术技能通过培训课程都比较专业。由于对各个专业和行业的了解有限,社会认可度自然不如外语和师范院校。
此外,记者了解到,“一通”和“二通”的招生计划是分配给初中的,而“三通”的招生计划按大类覆盖所有地区,但不能在学校和地区之间进行调整。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记者:“一些好的初中在高中入学考试中成绩相对较高,考虑通过项目的学生较少,而普通初中有大量的申请人,但可能因为名额限制而无法入学。”
“本科学历只能从专科升为本科。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还有一个额外的选择。如果学生成绩好,他们仍然希望通过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王的担忧在家长中很有代表性。“毕竟,雇主们对待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态度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这项政策出台的时间很短,大多数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位专门咨询过的家长告诉记者,这项政策还有一些不明确的方面,比如高考要通过的“过渡考”。目前尚不清楚如何进行此类检查,以及其难度有多大。
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在看职业教育时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认为“大专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如普通高中适合孩子学习”。
相比之下,同学们思想更开放。一名初二学生表示:“我们愿意尝试这项新政策,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专业课程的魅力。”(本报首席记者高亮实习生董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