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职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校资讯

以“互联网+”模式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互联网+大学生就业)

2022-07-24 04:45:28文/

  网络思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同时,当前“互联网+就业”模式的构建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如观念认识偏差、大数据技术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应用不足、就业指导服务范式不够科学等。要使“互联网+就业”模式成为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新形式,需要实现互联网思维范式的“三个转变”,并进一步完善其实施路径。

实现思维方式的“三个转变”

汉语专业课程有哪些

  从“工具思维”到“网络思维”的转变

四川幼儿师专

互联网就业平台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意义

绵阳师范学院最好的专业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的基础是实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将互联网视为一种工具,而后者则强调赋予互联网权力,以创建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因此,“互联网+就业”不应通常在简单地将就业指导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工具思维”层面。要从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概念和赋能方法入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切入。

  在宏观层面,政府部门需要为“互联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在中观层面,学校决策层需要将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实施以精准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精准培养。在微观层面,我们应该使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工具和思维习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服务思维”到“规划思维”的转变

护理学院书记

  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核心是实现“人岗匹配”,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较强的规划能力。然而,当前普遍的就业指导缺乏“规划思维”,即没有充分唤醒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而仅仅通常在服务水平上,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首先,就业指导服务仅限于提供就业信息,或帮助解决临时或补救就业困难。第二,就业指导只被视为一项分阶段的服务,而不是系统的教育。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相结合,从解决阶段性就业服务到唤醒全面就业指导。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时空数据生态链,连接中低年级职业规划分析的“前端”、高年级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中间端”和毕业就业后跟踪反馈的“后端”,随时记录和整合数据,并不断引导和修订,从而准确把握其在整个过程中的层次和动态,帮助大学生全面实现就业的准确规划、准确服务、准确协助和准确反馈。

  从“独立思考”到“社区思考”的转变

  实现“就业生态社区”是大学生精准就业的保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关系社会大局的一项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利益平衡困难,思想观念缺乏共识,技术实现力量不足,就业生态社区内外部系统相互独立运行、系统完备的现状较为普遍,这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各个环节难以形成合力,制约了社会“共轭效应”的发挥。

  为了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我们需要以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共同利益机制、构建良好就业生态系统为目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社区”,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其中,学生和学校因素构成了校内就业教育引导服务体系,家庭和政府等社会因素构成了校外就业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主导和被主导,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合作和互动伙伴关系。

聚焦“互联网+”促进精准就业

  有针对性的定制,供需双方精确对接

  网上招收市场信息,准确供应目标“客户”。一方面,高校应建立“毕业生数据库”,整合人才培养小伙伴、人才招收小伙伴和校友企业等资源,建立“就业数据库”,确保网上就业市场的充分供给,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高校应创建“云招收”、“云引导”和“云服务”等精准的信息服务矩阵。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权威渠道和有针对性的渠道,以及微信朋友圈等关系链,充分发挥官、老、民之间的集体效应,发挥普通用人单位招收与毕业生就业信息精准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深入培育数据平台模块化,不断提升“客户”体验。一方面,在毕业生就业简历的关键信息中,可以设置“学校级别”、“兴趣爱好”、“实习经历”、“小组学习练习”等细分信息标签,利用大数据分析、信息智能挖掘等技术实现信息查询、分析和选择功能,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使用综合招收系统来评估毕业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发和引入职业评估的专业技能,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评估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形成评估报告,使求职者能够了解自己的职业优势并进行协调。当然,用人单位也应该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就业需求,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进行智能匹配,实现供需双方信息的准确匹配和双向准确推送,并利用大学生就业数字互动平台发出邀请,实现“一对一”、“键对键”或“屏对屏”的采访和签约。

    数据牵引、在线和离线精确协助

  “一人一卡”,脉搏评价。从高考开始,甚至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者的阶段,它都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逻辑起点。通过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每学期将动态跟踪记录每个学生在学习、实践、竞争等方面的信息,并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自我意识、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而为每个人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根据求职创业情况及时更新档案信息。

  “终身一策”,点对点援助。学校应及时熟悉并跟进职业生涯规划文件,挖掘每个大学生的职业特点,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精准就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做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决策,并提供分类指导。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培养面向普通就业的学生的良好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对于职业规划模糊、就业困难的学生,由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导师、心理健康教师等组成的导师小组将共享信息,并进行多对一的“专家咨询”和“一对一滴灌”精准指导。

  跟踪反馈,精准改革人才培养

西翔航空职业学院地址

  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拓展就业调查跟踪的经纬度,将就业大数据准确反馈到招生、人才培养、优质就业等各个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改革。探索“互联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即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云数据共享完成学生在校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申报等形式在线完成企业的“订单式”培训任务,企业提供绩效评估和岗位能力评估。

成都实验商贸管理学校地址

  建立健全就业统计预警系统和精准辅助机制,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和预警,完善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和咨询功能,构建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相结合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招生简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策略

  完善机制,多渠道、协调、准确开展工作

  确立政府就业责任主体,积极运用“互联网+就业”模式,激活就业创业的“棋局”,为高校毕业生信息和人才的顺利流动提供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其协调、中介、调解作用,主动打造“互联网+”就业新形式,搭建社会机构、事业单位和高校之间的桥梁,帮助高校实现就业信息共享,消除障碍,建立就业市场供需联动机制。高校要加大投入,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学校、家庭和学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增强家庭和学校的粘性,克服家庭和高校在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中的“两张皮”现象,实现社会家庭就业支持多元化。

    (作者:浙江树人大学副教授杨,本文摘自202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ndjc260yb])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