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应届毕业生怎么样找到工作_疫情期间应届大学生找工作
2022-07-23 19:31:03文/教育部大学生司司长王12日在国*院联合防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比上年增加40万人。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教育部对毕业生就业做出了具体安排,包括加强网上就业服务,推动全国高校开展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和网上就业手续;积极探索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建立校企合作对接平台,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重点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的重点救助;开发一批网上就业指导课程,开通就业咨询热线,做好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为应对疫情,教育部决定适当延长择业时间,离校时未明确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在学校保留户籍和档案两年。
早在2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就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发布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就业工作的通知》,特别提议“我们将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的现场招收活动,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连接供需,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延长报到受理时间,并办理就业协议签订和报到手续通过信函、传真、网络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面试。我们将酌情调整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收,以及基层服务项目招收面试笔试时间。加强求职心理咨询”。
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团
所有这些措施无疑给874万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希望,实际上874万个家庭——被称为“金三银四”的春季招生,不会因疫情的爆发而消失,而只会随着疫情的传播而倒退。届时,对医学、护士护理、人工智能和在线教育等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将增加。
培养前沿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体现了教育的哪些功能
资中志翔职业技术学院
在团结抗击疫情的特别时期,笔者对滞留在家的毕业生、推迟开学的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毕业生应密切注意推迟返程期,实现自我完善。首先,毕业生应该在家里更认真地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以便为疫情后的就业实施争取时间。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都为师生提供电子资源服务。学生可以远程登录,访问学校购买的国内外电子资源。在疫情期间,知识网络和大学知识库也向社会免费提供。其次,毕业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思考和沉淀,认真思考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与家人进行更多的沟通,这样当他们主动寻找就业机会时,就可以更加明确方向和设定目标。其次,要抓紧时间给自己充电,根据就业方向储备和提高知识结构和计算机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了适应网上招收,毕业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视频面试等求职技能。
四川万通汽车学院在哪里
高校要加强网上就业活动和服务,做好重点帮扶工作,引导学生创业,做好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第一,调整一年一度的校园招收会在网上举行。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举办分级分类的网上招收会,致力于网上供需对接。其次,高校应加强网上就业服务。高校应积极梳理和传递毕业生招收信息,并提供网上手续等服务。他们还可以邀请招收平台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毕业生提供“实用”建议。其次,关注特别群体的毕业生,做好重点扶持工作。要特别关注湖北等重点疫区毕业生、残疾毕业生、贫困家庭毕业生等特别群体的就业问题,了解他们的求职动态,认真梳理上述特别群体的就业困难和进展,有针对性地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2022冠状病毒疾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在微观层面显现,首批无法承受现金流压力的企业已开始倒闭。一方面,这种情况减少了毕业生的就业,但另一方面,它为毕业生创造了创业的机会。虽然毕业生在在校期间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但很少有人真正进行过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咨询,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引导毕业生以积极的态度就业。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
有关部门要着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毕业生在疫情防控期间顺利有序就业。首先,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增加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人员编制,适当降低应届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其次,建议尽快实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虽然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政策,但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实施力度不够,毕业生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年限不够长。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建设和完善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并提供后续指导,适当延长政策支持时间。其次,要严格审查网上用人单位和招收信息,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坚决防止虚假招收和传销欺骗伤害毕业生。最后,地方政府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优先为在防疫一线作战的工作人员的子女,特别是在防疫斗争中感染和死亡的工作人员的子女提供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必须配合实施,有效缓解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有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相信在学生、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将降至最低,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毕业季。
(作者鲁华,单位:中国教育科学院,作者李佳,单位:北京教育考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