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职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校资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活”在这所学校(学校非遗项目的意义)

2022-07-23 11:38:33文/

学校非遗传承

湖南刺绣大师刘爱云(右)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指导学生。信息图片

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招生分数

■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经验

湘绣、湘瓷、小鱼竹艺、侗锦、花腰十字绣……这些都是湖南优秀的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举步维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濒临灭绝。

然而,由于一所职业学院的努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幸存下来”。这里所说的“活”,是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而且相应的产品也走向了市场,非常受欢迎。

四川有哪些汽修职业技术学校

这所学校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产业振兴一直是一个难题,高职院校一直愿意传承优秀文化,但这是不够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如何解决这一双重问题?

如何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人--

重庆市护士学校2021年招生条件、招生对象

改变传承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责无旁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俞克泉表示,作为湖南唯一一所工艺美术大学,学校始终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传承,在培育中传承”,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也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

湘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绣。它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随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象许多传统工艺一样,湘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刺绣,湘绣人才正面临断层。此外,湘绣产品题材单一,设计跟不上现代审美观念。湘绣业的发展曾一度陷入困境。

四川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分数线

为了振兴湘绣,让孤立的学校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决定肩负起保护和传承湘绣的重任。

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湘绣专业,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湘绣代表***人刘为专业带头人,创办大师刘工作室。2011年,学校与湘绣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了湘绣艺术学院。

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湘绣人才培养融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了“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将被引入刘大师的工作室。根据产品生产流程和“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产品水平,将产品的全过程按学年划分为阶段,实行分层、分段的教学组织模式。硕士和教授将一起授课。教学过程是生产过程,学生的作品是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湘绣专业已培养出3000名高素质的湘绣新***人。在过去的三年里,湖南刺绣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专业比赛中获得了80多个奖项。共有20名“金牌绣女”入选两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其中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湘绣专业学生和毕业生16人。毕业生中有4人获得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学校还获得了“中国刺绣产业培养新人奖”,湘绣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67岁的湘绣大师赵高兴地说:“原来的人才断层,绿黄相间,不仅是我的担心,整个行业都在担心。现在没事了,湘绣有后继者和人才。”。

与湘绣专业一样,学校先后开设了湘瓷、珠宝、雕塑等非文物相关专业。目前,学校有23个专业、38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完整的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在校学生8000余人。

“不可能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设置专业,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开设大师工作室和课程来传承的。”郁说,学校已经引进了刘、黄永平、刘宗凡、苏等12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立了湘绣、湘瓷、益阳小渔竹艺、华姚十字绣、侗锦、民族服饰、木雕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作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成立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品研发,涵盖学校五大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美学的契合--

四川省人民医院专科护士报名

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以改革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传承人才培养问题已经解决,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衰落,生命力不强?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洪军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应该留在博物馆,还应该进入现代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必须生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才能有生命力。可以说,创新是最好的保护和继承。

成都现代职业学校在成都哪里

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创新,更是高水平的专业群体建设与改革。学校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与创新,推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应具备文化研究能力、技能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四个核心能力的要求,构建了“四能力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课程模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模块、非物质文化遗产互选课程模块。“三个模块”是“四个能力”的载体,每个关键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三个模块课程的共同努力。

大师、教师、传承人和学生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和保护传承活动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将“死”课程变为“活”课程。学校开发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等25门共享课程,“湘绣技法”、“釉下彩饰”、“竹艺工艺设计与制作”等33门特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选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选课》等26门互选课程。

“一方面,我们将现代艺术设计融入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陈表示,湘绣、湘瓷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刘是一位年轻的老师,在手工艺学院主修珠宝设计。她告诉记者,为了传承和保护珠宝制作中的花丝工艺、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课程中的设计和制作分别占50%。“50%的设计是为了使首饰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刘说,“50%的制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工艺,保护我们的特色文化。工艺是传统的,设计是现代的。”

学校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组在秉承传统工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从主题、设计、工艺技术、材料、装裱、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发,创造了“新湘绣”和“新湘瓷”。近三年来,师生共同设计创新湘绣320件、湘瓷426件、小鱼竹艺75件、民族服饰106件(套),开发出湘绣新工艺6项、釉下彩工艺3项、小鱼竹艺新工艺2项,其中近400项创新成果被企业采纳,有效促进了企业产品的升级,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我们在省立博物馆举办了‘与时代同绣——新湘绣学院展’,很多企业的老员工都被震撼了,他们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他们的想象。他们没想到湘绣会这么绣,年轻的大学生绣得这么好。”谈到湘绣的创新,唐说,湘绣学院院长,充满自豪。

如何促进非遗产产业化发展--

校企融合改变产业困境,在市场上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

欧是湖南省桐岛侗族自治县侗锦工艺的继承者。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辞去了政府部门的职务,创办了雅鲁雅洞织锦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但她没想到这些产品几乎被忽视了。然而,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帮助下,她打开了一个市场。她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设计了公司产品的外包装,使产品一下子升级,大大提高了销售额。”

2015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口支援国家贫困县桐岛侗族自治县,服装企业、地方特色企业、工艺品公司、设计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产品包装、产品营销、推广等常见问题。

为此,学校共投入50万元,批准69个校级产业扶贫项目,组织教师为全县企业开发近620套创新产品和包装设计。与桐岛县15家民族手工业企业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21支研发团队,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该项目的帮助有效地促进了渠道企业产品从单一走向整合,从低端走向高端。

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瓶颈问题。学校主动适应湖南文化创意和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和市场化中赢得新的生命。

为促进产教融合,学校刺绣设计工艺专业团队先后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刺绣研究院、湖南刺绣城市集团、湖南瓷艺馆等33家业内知名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特别是与湖南刺绣城市集团,投资近4亿元,在长沙湖南工艺美术基地共建湖南刺绣产业科教园,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集人才培养、新产品技术研发、高端生产、展览销售、成果转化为一体,文化研究与教育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湖南刺绣产业科教园已成为刺绣设计与技术专业群体的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了“专业群体建在产业链上,二级学院融入产业园”。学校副校长夏能全告诉记者。

同时,学校与益阳市政府共同建设了湖南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公园占地671亩。学校位于创意园区核心,与园区融合,形成政、校、企深度融合、共谋、共建、共管的长期合作机制。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街和工艺美术馆的建设已经完成,“银翔工业社”等30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已入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街。

夏告诉记者,工教结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湘绣龙头企业——湘绣研究院,新磊系和新苗系的两辆大车都是我们的学生”。

为了更好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街,创业孵化区设有子项目、子专业、湖南省工艺美术设计开发中心、通道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发工作站等,打造了师生筑梦、追梦、实现梦想的“创客梦想工场”。

近三年来,学校学生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得68项奖励;通过毕业设计开放展周、创新创业文化节、创意市场、作品展、美术学院微商城销售等活动,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6900余人,线上线下销售课程作品近万件;实施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项目66个,直接参与创业的学生1250人,就业人数超过3000人。

学校的创客梦想工作室被评为国家创客空间。学校入选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被批准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和专业建设规划中的高水平专业群(甲级)。


从业人员说

[经理说]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俞:

2006年,湖南省全面部署“文化强省”战略,作出了“抢救、保护、改造、提升湘绣”的决策。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开设了湖南刺绣专业,将系统保护和传承具有湖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湖南工艺美术产业振兴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和课程,引进民族工艺美术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集团,成立相关学院,构建并实施“专业+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教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

[老师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

作为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最关心的是如何让湘绣传承下去。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邀请我加入学校,主持湘绣大师工作室。虽然当时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我还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接受了邀请。近十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湘绣新一代传承人,制约湘绣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也得到缓解。学校依托人才优势,将传统湘绣精华与现代艺术设计、时尚美学相结合,打造“湘绣新派”,引领湘绣产业升级,大踏步前进。

[学生说]

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22级广告设计专业学生:

刚来学校的时候,我经常在橱窗里看到高年级学生和姐妹们的毕业设计,其中很多都融入了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所以作品“活”了下来。如何利用专业知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点什么?如何让公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看来,学校的许多专业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例如,包装专业的师生将侗族传统服饰元素融入包装产品中,使一些侗族村民的农产品更加有特色,从而获得最好的市场。希望更多的师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时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保持传统。

(记者:杨通讯员鲁)


成都的幼儿师范有哪些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