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2-07-23 01:07:23文/“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高等教育积极适应和积极响应时代呼唤的创新、发展和升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江职业教育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创新,与政府部门合作,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打造“政府建设项目、企业规划项目、学校联系项目、师生团队做项目”的社区,形成“机制+课程+平台+教师”的大众创业创新教育体系。
三方合作共建“123”双创教育机制
泸州江阳职高招生分数多少2020
学校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学校推动的官校企协同体系,形成了顶层设计、产教二元融合、体系三方保障的“123”大众创业创新教育机制,打造大众创业、创新教育、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系统。
一是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校级群众创业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的实施建议》等实施方案。二是牵头成立了东莞市职业教育“官校企”协同教育指导委员会、东莞市职业教育产业研究创新联盟等机构,吸引了东莞市科技局等十几个政府部门,十多所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以及近1000家优质企业,从而推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要素集聚在大众创业和创新中。三是在制度、资金和服务方面,建立了“全员激励、项目支持、成果孵化”的制度体系。
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在哪里
成都华盛航空港职业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专业
四个结合,构建渐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根据“素质培养-技能了解-能力提升-迁移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律,学校通过文化与创新相结合、专业培训、创业创新竞赛、技术服务等四项措施,将校园文化、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创业创新教育,专业与创新相结合,竞争与创新相结合,研究与创新相结合,构建渐进式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一是以科技文化创新节等校园文化项目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企业精神、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创新实践等课程整合,开设创业创新素质必修课2门,选修课60余门。二是以校企培训项目为载体,形成了近200门集创业创新实践与专业课程为一体的创业创新基本技能课程。三是以“挑战杯”、“互联网+”和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为载体,将竞赛内容与创新思维、商业计划改进等课程整合,打造创业创新能力提升课程。四是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社会服务项目、攀登计划等为载体,将技术研发过程与创业孵化引导、创业融资等课程相结合,打造创业创业发展课程。近五年来,全省共制定了66个“攀岩计划”和100多个横向项目。
同时开发四大要素,打造全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学校建立了“学校、学生、导师、企业”四大创业创新教育主体,将创业创新教育贯穿于“实践练习-竞赛训练-技术研究-成果孵化”四个环节,打造了实践平台、竞赛平台、,创业创新教育研发平台和孵化平台,形成了创业创新教育全链条平台体系。
一是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为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为重点,积极与企业对接,将产学研基地和创新型企业的真实环境引入学校,建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创业创新大厦。建成机器人创客空间、电子E创空间等50多个创新实训室,吸引了近100个创新创业团队。二是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创业创新才华、彰显个人智慧的舞台,依托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搭建创业创新竞赛平台。通过“春耕计划”等培养项目,每年培养100多个竞赛团队,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积极锻炼创新实践能力。三是搭建创新创业研发平台。重点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以教师为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企业项目库,共同提供资金支持,打造创新创业研发平台。近四年来,“官校企”共提供创业创新研发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创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四是搭建大众创业创新孵化平台。重点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孵化提供全面保障,通过聚集创新场所、资源、政策等要素,以企业为主体,配备导师团队、投资顾问等,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通过建立校园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器,孵化了40多家智能制造企业。
四种类型的整合,打造一支责任明确的创新创业型教师团队
根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教师的不同要求,学校通过专兼职一体化、专业创新一体化,打造了职责明确、特色鲜明、稳定性强的四类创新创业型教师,内部和外部整合以及跨境整合。
一是构建专兼职一体化的创业创新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SYB(创业)培训资格和孵化器资格的创新创业型教师;学校聘请科技创新大学等企业人才承担创业与创新素质课程的教学工作,有200名创业与创新素质课程教师,专兼职一体化。二是建设专业技能与创新技能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创业创新技能课程。通过加强专职教师创业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教师创业创新观念和技能的提高,半数以上的专职教师开设了创业创新技能课程。三是建设一支内外融合创业导师队伍。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建立了以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了200人的群众创业导师队伍,其中包括3名全国群众创业导师。四是加强跨境一体化项目指导团队建设。依托创客中心、学生会、技能工作室等,整合来自多领域、多学科的教师和企业人员,形成复合型项目指导团队。有100多个大众创业创新团队和一个国家创新团队。
近年来,学校创业创新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届毕业生创新能力满意度为90%。2022,学校创新活力指数在全国排名第43位,在广东省排名第4位。获“挑战杯”省级及以上奖项86项,国家级奖项3项。2022年,获奖数量居广东省第四位,受到省委团委表彰。建立了1个国家创新团队、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省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数据、图片和信息来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