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党协调、三改联动”助力农村振兴_辽宁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2022-07-22 20:36:54文/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期主要社会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业高职教育在实现农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更新观念、大胆探索,通过“四协三改联动”找到了助力农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学院荣获“全国消除贫困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荣誉。
“四党协调、三改联动”助力农村振兴的逻辑思考
农业高职教育为农村振兴服务涉及方方面面,直接和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解决服务农村振兴视野狭窄、主体单一、力量不足、分散低效等问题,不仅需要联动,更需要制度设计和改革。然而,仅靠高职院校自身是不可能完成“三改联动”的。例如,人才培养需要满足行业需求,职业培训需要满足行业和企业标准,教育与培训的结合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因此,“三改联动”必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中,必须跳出高职院校,看到社会服务。也就是说,只有政府、学校、企业“四个方向协调”,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主导、产业支撑、企业协调的治理格局,才能真正推动“三改联动”,才能充分释放服务农村振兴的动能和效率。
学校作为“四方协调”的主体,必须采取主动。学校要围绕农村振兴做好人才需求研究,通过专业群体结构调整和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培训相结合,培养大批适销对路的地方人才;通过调查农村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做好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工作。学校应争取政府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机制等方面的支持,如出台相关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入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应努力争取行业协会的支持,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提供必要的标准、规范、技术指导、质量监督、考核支持,并配合开展在职员工培训,为学院开展农村振兴服务。学校要努力与企业合作,参与联动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参与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全过程,参与技术研发、技术装备保障等。“四方协作”是“三改联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三改联动”助力农村振兴,是“四方协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攀枝花技校有哪些
“四协三改”助力农村振兴的主要举措
(1) “书证一体化与三制一体化”:连接乡村振兴的学历教育改革
广元利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通过学历教育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是高职教育助力农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近年来,学院从需求侧推开,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探索形成了农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双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三大体系”由课程体系、项目体系和企业实践体系三部分组成,三者在逻辑上相互融合、相互交替。通过“学、做、用、想”的反复交替,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最终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同步提高。这一改革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成果也获得了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学院以此为基础,依托职教集团和校企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作用,将“1+x”证书制度改革等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丰富“项目体系”,深化“实践体系”,实现“x”证书与专业教学过程的融合,进而形成“书证一体化、三制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依托“1+x”证书体系,围绕“x”证书在公共课程领域、专业必修领域、专业选修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开展课程建设,并将证书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通过“三个系统”所包含的从基础到专业、从简单到复杂、从认识到实践的逻辑递进规律,我们可以实现各自的重点学习任务,实现“一个理解、两个爱”的“理解”。同时,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下,在实践和训练中深化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以加强农业、振兴农业为己任,增强学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一懂两爱”的“爱”。截至目前,拥有农艺学院“家庭农场食品生产与管理”、“设施蔬菜生产”、畜牧兽医学院“家庭农场畜禽养殖”、食品医药学院“食品与食品安全评价”等29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成功获批“1+x”证书制度试点,3000多名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岗位要求的统一,为农村振兴输出了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 “1+n”:农村振兴地方人才非学历培训改革
农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非学术培训。根据当地人才培养需求,学院充分考虑参训人员的文化素质、当地农业发展、技术、资源等条件,优化区域产业、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法和效果评价的组合,创建了目标更为务实的“1+n”地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更丰富,效果更显著,管理更精细。
“1+n”模式的实施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在“1+n”培养目标中,“1”是指了解技术,“n”是指热爱农业、有文化、了解政策、了解法律法规、善于管理、能够管理。训练时,在“1”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选择“n”的内容,形成特定的训练目标体系。二是在“1+n”培训内容中,“1”是指地方主导产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n”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农”政策法规、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新产业、新业态、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等内容。三是在“1+n”培训教师中,“1”是科技专员,“n”是农业大学教师(包括思想政治和党建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优秀学生等。四是在“1+n”培训方法中,“1”是“固定课堂”培训方法,“n”是灵活的“现场课堂”,“元坝课堂”、“网上课堂”等培训方式。“固定课堂”侧重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其他培训方法可以有效补充“固定课堂”。第五,在“1+n”效果评价中,“1”是指参与农民,“n”是指地方政府部门、行政部门、工业企业和农业院校。组织多个学科对农民培训效果进行结果评价,并及时反馈,为后续培训方向纠正、内容和策略改进提供支持。以盖州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训为例,其主营业务为水果种植及罐头、果脯、饮料等水果深加工。学院将会员培养目标确定为“懂技术、爱农业、善管理”;组织教师向社会成员讲授“果树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主干课程和“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与风险防范”、“合作管理”等辅助课程;以果树科技特派团成员为主体,先后向合作社派出教师(包括思想政治教师)指导50余人,引导合作社联系仓储、运输公司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配合当地政府部门改善交通条件,将园区建设成为集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旅游基地;植保教研室教师在集中教学和现场指导的基础上,还通过“移动教室”和“网上教室”随时为学生提供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扩大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学院及时组织合作社和学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听取合作社所在乡镇政府部门的建议和建议,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摘要。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校有中专吗
「三」 “三建五工程”:振兴农村的社会服务改革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那个位置
农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因此,帮助农村振兴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长期相对单一的技术服务扩展到技术、咨询、信息、规划等综合服务,从简单的农村经济服务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决策、,从而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势头。有鉴于此,学院通过政治、学校、银行、企业“四方协作”,打造团队、搭建平台、规划服务、展示领导,形成了农村振兴“三建五项工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框架。
“三个建设”:一是搭建平台,为技能积累创造条件。学院通过向政府部门申请、与行业企业合作,先后搭建了国家农业装备虚拟仿真协同创新中心、蛋鸡健康养殖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等13个技术研发、生产指导、实验培训等平台。第二,建设团队,解决创新发展领导者短缺的问题。学院先后引进培养博士10人,组建技术研发推广团队9个,科技扶贫团队2个,农村振兴研究团队1个。三是建立机制,形成政府、学校、银企协调、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等10多个相关制度。
“五大工程”:一是农村振兴规划工程。学院为盖州市、鲅鱼圈区、黑山县等三地20个村提供乡村振兴规划指导服务。二是人力资源工程。学院先后向灯塔、义县、大石桥等地派出15名专业教师和科研骨干。三是技术服务工程。学院与营口市等1个市、8个县(市、区)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派出9个服务团队和600多名专家;开展“科技专项行动”和“百名专家对接百村”活动;协助灯塔市等地方政府部门建设“寮峰镇”等4个大型科技园区;与葫芦岛农韩达轩宇食用菌野生驯化养殖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农产品销售服务项目进行了广泛合作。学院依托“元氏生活”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第五,商业模式示范和引导项目。学院输出校园实习实训基地、“三农之翼”星创天地、江南农业科教体验园等12种观光休闲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年平均参观人数上万人次。
巴中师范学校2020
“四方协调、三项改革”推动农村振兴取得成效
一是学院帮扶农村振兴成效显著提升。五年来,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154期,依托“1+n”模式培养地方人才9.88万余人。非学历培训师数量达到全日制学生数量的2.08倍,实现了年均横向技术服务和培训,年均金额1009万元;以技术服务、“科技使命”和农作物新品种推广为载体,农民增收10多亿元;学院开创了扶贫工作新模式——“围塘模式”,荣获“全国扶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是推动学院科研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依托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孵化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3项,获得专利和实用新型205项,获得部级以上奖励101项;创建了一批“双师型”农业团队,建立了2个院士联络点;获得29名“1+x”飞行员证书;在过去三年中,它获得了以三项特别奖为代表的多个省级教学成果奖;出版专著5部,教材26本,其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研究》。
三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达到97%以上,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双创”大赛中获得50多个奖项,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铜牌;学院“农村振兴研究小组”在“三农”社会实践活动中20多次荣获辽宁省高校优秀团队和中专学生志愿者荣誉。
第四,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学院已成为国家“双高”学院、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国家农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辽宁省“双优”学院。《农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相关故事,学院在五次全国性重要会议上发表了典型的交流演讲。
(张正立、林峰、金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