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理工大学2022年招生简况_成都理工大学2020招生
2022-07-22 19:37:31文/成都理工大学概况
四川汽修学校的排名
泸州2022年初中生可以读的卫校有
学校简介
1956年3月15日,国*院批准成立成都地质勘查院。同年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地质部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工程部、西北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基础上联合发文,同时从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勘查院调来部分干部和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查院,该院自成立之年就开始招收本科生。建校后,先后转入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第二系、第三系。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在恢复国家学位制度后,该大学成为首批招收博士生的大学之一。
成都地质勘查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省商学院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直属地质部、地矿部、国土资源部,划归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建、四川省人民政府重点管理的省级重点大学。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成都理工大学。
学校位于成都市区,地理位置优越。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集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一体,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化工,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是教育部“优秀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学校总部拥有本科生2.74万余人,专科生15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387人。学校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其中教授(级)236人,副教授(级)497人,国家级、省级名师6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国*院政府特别津贴获得者2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6人入选国家“亿千万人才工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团队。校园占地2890亩,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亿元。
学校现有16所教学学院,1所沉积地质学研究所和1所地质调查研究所。本科专业77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7个(含硕士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科等10个高校学科,工程、文学、管理、经济、法律、哲学、农业、教育、艺术等。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1个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察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学校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高速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和城市环境、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地质调查计划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840多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专项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学校科技经费3.5亿元,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94项。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表彰。曾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13项国际奖项和1500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50多项国家级奖项(次)和60多项省级奖项(次);在国家、省、市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竞赛中获得90多项奖项(次)。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的6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目前,已与英国斯塔福德郡大学、芝山大学合作举办了四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外国专家和学生出国讲学、考察600余人,开展科研合作300余次。该大学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拥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成都理工大学广播电影电视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和多所合办学院,与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机构在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科技领域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8个教学辅助单位。其中,学校拥有以地学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在西方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馆藏标本10多万件,其中包括“合川马门西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国家级和世界级精品和珍品。该馆先后荣获区、市、省、国家各级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拥有印刷书刊196万册,数字资源数据库50多个,电子书218万册,电子期刊2.6万种。图书馆实行“馆藏、借阅、就读、咨询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模式,实现印刷文献与数字信息的和谐统一。图书馆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和高校文献传递服务中心西南部设有科技查新站。学校档案馆藏丰富,管理规范,是符合“国家一级科技机构档案管理”标准的高校档案。学校还拥有6种学术期刊,其中“100种中国优秀学术期刊”1种,CSCD核心期刊2种,中国核心期刊3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
学校以服务国家、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4.1万余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成为他们部门的技术或业务骨干。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第一届藏族院士、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多杰等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国土资源、勘探、地质、,石油(能源)和其他行业。他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勤学苦练、事业有成”的学术哲学和“艰苦奋斗、争强好胜”的优良传统。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平台上,全校同心协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英勇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努力建设一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