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职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校资讯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突出教育教学特色,推进内涵发展-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2022-06-29 06:26:38文/

计算机应用专业好学吗

成都的铁路学校

全国著名教师杨泽文教授在“会计专业能力分析会”上作报告

四川中等职业学校

技术职校

郭生辉教授在“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研讨会”上发言

护理专业学习什么

松江大江职业技术学校

某时间点各院系学生岗位实习专业对应率统计图

女生上铁路学校好就业吗

“双轨并行发展”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路径

初中毕业生该学什么

校企共建商务项目中心工作场景

即墨中专

名师工作室建筑框架示意图

长航技校

师生在“广交会”同步展销会和校企创新成果对接会上获奖

学幼师要具备哪些条件

职校专业选择

建筑工程互动赋能***平台

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学校

近年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落实道德建设和育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世界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等方面取得了扎实进展。这所国家级“双高”学校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国家“双高计划”工程,开展了“中高对接”、“高层次对接”、“现代学徒制”、“课后证书竞赛一体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目前,学校获得国家、省、市教学成果奖86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3项。获奖成果充分反映了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改革的特点和成果,具有较高的示范推广价值。同时,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先进集体和领军人才,其中国家“百亿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名师7人,国家特别津贴专家7人,国家教学团队(含教学创新团队)3人。

全国著名教师杨泽文教授主持的“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技能积累与教学变革”教学成果,是在会计智能革命导致原有技能与新岗位错位、会计机器人挑战传统会计职业的背景下,团队对未来会计技能清单的重构,并认为会计专业必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新出路,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应具备的技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队伍、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出会计技能教学改革和专业升级的思路,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系统设计教学变革的内容、路径和方法,形成基于新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教学资源。本项目依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形成基于行业技术变革的系统化教学转型模式,并根据行业技术技能的路径、现状和未来,全面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积累专业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取得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共获得47项国家和国家标志性成果,16项省级标志性成果。项目组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国家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实践标准、高职院校税务专业教学标准、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参与制定国家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教学标准,将项目的技术技能和经验积累提高到国家标准,引领了国家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教学的改革,对兄弟院校会计专业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广东省著名教师郭生辉教授主持了“标准引导、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旅游人才培养创新对接大湾区产业升级”的教学成果,旨在解决广东旅游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香港和澳门大湾区,中国旅游业整合不足,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数字水平不足,以及2010年开展的广东省《旅游管理专业标准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和《国家级高职院校旅游示范专业网站》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其成果主要与新技术、新业态、,大湾区旅游业新规范、新标准,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教育教学标准,解决了旅游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标准引导和标准化薄弱等问题;为适应大湾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需要,我们构建了“文化素养+旅游技能”的“德、雅、智”课程体系,创新以岭南理工学院、长隆理工学院为主要载体的工教融合“六对三真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文化素养低、文化旅游融合和工教融合不足的问题;对接大湾区数字经济和旅游数字人才需求,建设相应的数字教学资源,改革数字教学手段,实施“数字实训室+数字教师+数字教学方法+数字课程资源”。结果经过5年的系统改革和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省内省外高校及兄弟院校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示范效果显著,对促进湾区旅游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省著名教师、技术专家杨鹏教授主持的“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基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一流软件测试人才的创新实践,倡导“双轨培训”和“教育与服装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2006年,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率先设立了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形成了“双线并行发展、教育与服务增长”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职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6年来为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1100多名软件测试人才,形成了“软测试人才找工作”的良好口碑。近五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软件测试相关竞赛中共获得112项奖项,包括第三届IEEE国际软件测试竞赛铜奖,连续三年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竞赛中获得两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并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竞赛特等奖。2022届毕业生李峰荣获“广东省技术专家”荣誉称号。针对北斗、5g通信、新创等国家重大需求,构建工程级产教协同教育社区,为华为、百度、京东、腾讯、飞腾、麒麟等龙头企业开展北斗应用测试、CAD工业软件测试、新创测试等530多项服务,110多家中小型软件企业,开发了2套新创测试工具,制定了2项软件测试国家标准。该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校软件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它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软件测试在线开放课程,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出版了8本软件测试教材,其中包括国家计划出版的4本,发行了20多万册。他们已经被300多所高校和多家企业选中,对行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李绍忠教授主持的“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岗位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教学成果,结合岗位实习时间长、实习场所分散、校企联合管理指导等特点,旨在解决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要求。针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评价标准不明确、方法不科学、过程评价困难、实时预警等问题,成果团队依托广州市重点项目“基于智能计算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方法研究”,并通过对9个岗位实践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PDCA循环理论的指导下,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价值导向,以大数据分析为技术支撑,构建了“一个指标、一个方法、一个系统、一个平台”的解决方案,具有评价和改进的双重功能。一是构建了“六横四纵”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设计了基于大数据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三是构建了由评价反馈等五个子系统组成的质量保证体系,四是开发了顶岗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平台。“六横四纵”实践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平台,对于研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五年多的成果应用,近三年来所有学生都通过了岗位实习,学生满意度高达98%。2022所二级学院学生实习岗位专业对口率较高。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包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省内外60所高职院校,惠及40多万师生。

物联网工程技术职业发展前景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哪儿

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罗伟教授主持了“基于校企共建项目中心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经过近20年的实践积累,他与企业共建了财经大项目中心,根据企业的工作环境将实训室改造成项目中心,实现了真正的工作任务和人才培养。2012年,启动了基于项目中心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创建财务、会计、商务三个项目中心,开发“教学企业项目”系列课程,开发“9+3”集中岗位实习体系,完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项目中心为合作企业带来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财经类学生在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并在2022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财经类比赛铜牌。毕业生创业率超过3%。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多个教学资源。2015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银行信贷业务优秀教材二等奖,教学企业项目(客户金融)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资源共享(开放)课程,合作企业银行被评为省级优秀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了多个省、市科研项目,累计横向服务收入100多万元。

由全国名师靳亚玲教授主持的“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中引领名师工作室成长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体现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名师的引导”。坎雅玲名师工作室十年来一直坚持“德与科技、德与人才”的教育方向,针对如何形成有效的名师领导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创新理念。一是搭建平台和机制。在行业支持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了“双师”名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基础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按照项目原则招募成员,培育了庆利工作室、半山学校、双师培训实践社区等公益性“自组织”。“名师引领、企业助力、成人自强”从机制上实现了教师与高校协调发展的“自我激励”。第二,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在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中,工作室成员基于“项目驱动、成就导向”战略,采取了“无人地带、先锋”战略,打造了“价值引领、行动导向、共同创造、共享”的教师发展模式。三是深入学习,筑路。通过课程与专业、学徒制与标准建设、工业院校与职业教育集团、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1+x”证书、实践与理论流通促进、企业与学校互动与融合等教学改革,创新基于专业能力标准的师徒传承机制,构建“幼鹅-绿鹅-红岩-头鹅”的“双师型”教师成长路径;出版了《名师系列成为优秀高职教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等7部专著,发表论文58篇,制定教师培训项目10个,培训中小编教师3万多人。

的教学成果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多方参与不完善等问题,由国家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叶永平教授主持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传承文化、引领时尚、实现科技》联合培养机制,依托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依托大师工作室,时尚产业办学机构和科技企业“全方位参与”,打造了一支由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组成的国际领先的“三师”教研团队,校企“双师型”和著名设计师,形成了“传承文化、引领时尚、科技兴校”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单位,积极引领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成果已在学校7个专业和全国200多所高职院校推广应用。这些成果解决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文化技能传承、先进技术分离等关键问题,显著提高了教育实效。确立了新技术与技能传承、新技术与文化创意、新材料与设计制作“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提出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跨界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惠及全校3400多名学生,就业率提高6%;支持中国特色高水平艺术设计专业团队、国家虚拟仿真培训基地、大师传承创新基地学校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该成果已发表论文52篇,获奖93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80多所高校和企业前来学习交流,举办了14场推介讲座。

广东省“专项扶持计划”著名教师叶文教授主持的“基于互动赋能***平台的高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根据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高端转型融合的需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解决企业合作动机不足、教学内容无法适应产业新技术发展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基于互动赋能***平台的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师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共建共享国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工程中心等,实现银企技术升级,汇聚银企资源和文化,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平台,有效应对企业在互动赋能中的利益诉求,搭建银企校合作桥梁,寻求利益共同体。将“产业发展需求融入专业建设,专业岗位标准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产业先进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三个融合),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积极适应建筑业的发展。通过“教师进平台、教学进现场、学生进项目”(三个入口),开展现场教学、技术研发、岗位实践,以师带徒、项目推进的形式全面提升师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研究结果已应用于五个专业、五个课时的2400多名学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过去的五年里,同学们在省级或省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得了76个奖项。80%的学生参与了各种技术研发和服务项目。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的就业比例达到14.71%。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社会满意度和贡献度。

(张雪峰、肖敏琼)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