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职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校资讯

-青奋荣耀祖国自强报效祖国

2022-06-28 23:25:23文/

“天高地厚,君子自强不息;地势高时,君子携物以德。”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中引用了这句老话,让一所大学以“自强不息、德高望重”的精神走过了百年的历程。

100年可以使一个国家由弱变强;在100年的时间里,一所学校可以以卓越超越平凡。

成都专业的计算机学校

清芬高大美丽,华夏增辉。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也是一首永无止境的诗。清华大学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历史的缩影。这是一部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史诗。

第一部分

教育为本,人才为本

百年风雨,清华水清树清。从美国的预科学校到独立大学,从1911年的革命之声到中华民国的国旗,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一直秉持道德,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在“爱国、才干、奉献”的道路上,传递火焰,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60人,占全国院士总数的23%。

来自这里的有14位“两弹一星”创始人和6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中央政治局委员13人,将军96人,全国劳动模范140人,大学校长、党委书记240余人

他们的成长受到学校的影响;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他们的足迹伴随着民族的复兴。

厚基础--

中西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

安远应用职业技术学校怎么样

当时清末地方政府新建的5万多所学校中,清华学校只有20至30名教师和300至400名学生。

然而,在短短的20年里,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究其原因,在于其独特的教育目的。早在清华大学成立之初,清华学校就将其教育宗旨确定为“培养一切物质,增强国力”,教育方针确定为“提高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

当时,清华大学提出了“只为培养当今国内所需的人才,不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的口号。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新潮流,大力推进通识教育,进一步发展了古今衔接、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

正如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言:“多面手是伟大的,专家是第二位。”鼓励学生保持思想自由。同时,严谨的学习风格确保学生不会放松。

作为清华教育理念的重要成果,夯实基础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典型特征。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广泛专业教育。该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多项开创性人才培养举措。

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作用——在压缩本科生理论课总学分的情况下,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学分。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选择占总学分25%以上的人文课程,文科学生必须选择占总学分10%以上的自然科学课程。

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在中国首次启动了“新生研讨会”,每门课程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5人。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新生有机会与著名教师和教授面对面学习和讨论科学问题。

注重跨学科、个性化培养,先后推出了“数学物理基础科学课”、“化学生物基础科学课”、“人文科学实验课”和“软件科学实验课”。2011年,“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计划”正式启动。

生下我的父母和养育我的母校。大学学习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是短暂的,但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

1965年毕业于自动控制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鸿信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清华大学慷慨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课程:“扎实的基础帮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王晓海,1991年毕业于电气工程系,现任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大二时选修的《清史》课程至今记忆犹新:“学校要求理工科学生加强军队的人文知识,并为我们开设了很多历史、哲学等课程,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对工作和生活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他们受清华精神的影响,也用自己的一生来积累、阐述和提升清华精神。

以实践为导向--

言中有真,行中有证

1935年,25岁的学生费孝通在清华园开始了他的社会学田野调查。70年后,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后,清华大学二年级的李强也走上了农村社会调查的道路。

2005年的寒假,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土炕上睡了一个多星期。作为回报,我收到了一份四万字的调查报告,八份农村记录。李强的《八个农村故事》虽然没有中国本土那么深刻,但关注民生、扎根田野、勤奋求知的务实精神一脉相承。

清华人历来主张“行动胜于雄辩”。清华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朱自清表示:“清华的精神是勤奋。”

这一点在1952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江南翔身上最为明显。蒋南翔指出,清华学生不仅要有扎实而广泛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他倡导的“用真正的武器进行毕业设计”,使大批学生脱颖而出。

不上完初中可以上职高吗

清华园已成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仅1958名毕业生中,就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更多的是总工程师级别的学生。

1958年至1964年,水利部几乎所有毕业生都参与了密云水库的设计和建设,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水库。在高校师生的参与下,密云水库创下了世界罕见的一年拦洪、两年建库的纪录。周恩来总理称赞它是“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的良好校风,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生。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于20世纪80年代传遍全国,最早由清华大学化工系1977级2班35名学生提出。面对当时社会各种思潮的泛滥,这一口号成为时代青年精神的象征,影响和激励着整整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2005年,清华大学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举办了为期一年的第22届教育工作研讨会,进一步在全校形成了重视实践教育的浓厚氛围,将实践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育——新闻学院2007级本科生郭成春曾利用周末走访近100名农民工,并撰写了一份关于农民工媒体接触和政策意识调查的分析报告。他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历史时代感,把自己置身于时代发展的大潮中,看看自己在哪里。”

通过实践培养人才——赵江涛,200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江苏省淮安市金南镇工作了6周。他的基层经历使他毕业后选择在新疆工作。他说:“基层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可以为底层人民做更多的事情。”

在实践中做出贡献——材料系2006级博士生王静将于明年毕业。她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进入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目前,作为第一作者,她在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4篇SCI论文。她说:“现在回头看,这些失败是我们自己的财富。”

寻求创新--

终身创新,追求卓越

在1920年竣工的清华大礼堂内,南墙正上方悬挂着1926级学生赠送给母校的“人文创新日”金匾。

“人文创新日”的焦点是“新”。清华人热爱“人文创新日”精神十分钟,并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在清华大学百年的教育实践中,求新求新始终贯穿始终。

清华大学遵循的“连接古今、中西融合”的学术范式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创新;20世纪三加四十年代,以朱自清为首的中文系率先将新文学纳入教学轨道,这是一种教育创新;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创新精神更为重要。

著名力学专家黄克志是清华大学创新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他的研究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于美国和法国等先进工业国家5年多。50岁时,他学习断裂力学;60岁时,他探索了智能材料力学;70岁时,他发展了应变梯度塑性理论;75岁后,他开始研究纳米力学。如今,年近80岁的黄克志仍然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始科研。

这种创新精神被清华人不断继承和发扬。为了积极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正在全面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人民日报创新”精神再次焕发出新的光芒。

恢复和增设文理学院,实现综合性大学布局——到2010年,清华大学共有16所学院、56个系,其中近一半为文科专业,以引人注目的发展速度位居国内文科前沿。它已成为一所门类相对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改革培养模式,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清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精心打造超豪华师资队伍,小班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专注于研究,“领导者”角色初步显现,吸引了一批对攀登世界科学高峰感兴趣的优秀学生。

2010年7月,为期一年、全校参加的第二十三届清华大学教育工作研讨会闭幕。此次以“新世纪清华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为主题的研讨会是清华百年庆典前最重要的全校活动。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表示:“如果我们忽视优势的转化,我们可能追求‘没有灵魂的卓越’;如果我们实现优势的转化,我们可能追求‘有灵魂的卓越’。”

人才是强国之本,教育是文明的基石。经过一个世纪的沧桑,清华大学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部分

学习是灵魂,科学研究是打造中国脊梁的关键

百年来,清华大学逐步形成了“天上、地上、育人”的科研理念。

“天顶”就是立足于世界科学前沿,解决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推动科技进步和理论创新;

“现场”是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育人”就是把“科研育人”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凝聚团队,培养学生承担和完成各种科研任务。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稳步进展。2010年,科研经费36.02亿元,是1999年4.94亿元的7倍,居国内高校首位;

截至2010年,清华大学获得国家科技奖419项,其中高温反应堆和容器检测一等奖,居国内高校首位;

截至2010年底,清华承担了51个“973计划”项目和51名首席科学家,成为中国首席科学家和项目最多的单位;

目前,清华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预备实验室)、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联合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幼师的招生

2010年,清华签订了1906份国内横向合同和537份新的涉外科技合同。

天顶--

以尖端发展为目标

1952年系调整后,清华成为一所多学科的工科大学。时任校长的蒋南翔意识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并提出了发展前沿学科的构想。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清华采取了多种措施支持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了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发展基础研究,学校调整了学科布局,建立了一批科研基地。在争取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机构的同时,学校及时调整学科布局,重建和新建了一批科学系和研究中心,在保持原有应用基础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了基础研究实力。

生命科学和医学被认为是世界科技领域最活跃和最有前途的学科之一。为此,清华大学于1984年恢复和重建了生物科技系。2001年,该大学决定建立一所医学院。2004年,学校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所,加强和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工程学科的交叉合作,有利于跨学科大跨度发展,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此外,清华大学先后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中心,科学基础研究机构发展迅速。1997年成立的高等研究中心,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吸引了数学、物理等领域的世界级学者来校工作。它是一个新的基础科学研究实体。此外,清华还成立了周培元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生物芯片技术研究中心等世界级研究中心。

护理专业大学

科技论文作为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反映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1998年,清华大学制定了《关于提高SCI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十条建议》,资助和指导从事基础研究的师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出到2000年,学校SCI收录论文数超过1000篇的目标(以下简称“1000篇工程”)。“千篇论文工程”的实施,对鼓励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和发表高水平论文起到了重要作用。清华大学SCI收录论文数量从1993年的200多篇迅速增长到目前的近3000篇;论文的平均引用率从1993年的0.5倍/篇左右提高到目前的3倍/篇左右。

清华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组织力量开展重大项目攻关。一方面解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另一方面带动了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现场--

立足国情推进转型

“智者享水,仁者享山”是清华水利人的“灵魂”。在葛洲坝、小浪底、二滩、三峡。。。有重大水利工程的地方,就有清华人到处跑。

从国旗和国徽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南京长江大桥等大型桥梁的设计到中国第一台万吨级液压机的诞生;从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计。。。清华校友致力于他们的智慧和青春。在国家授予的23颗“两弹一星”中,有14位清华校友,无数清华人仍在一些关键岗位上苦苦挣扎。

初中毕业哪所学校好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清华大学的技术转让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延伸和壮大。1995年7月,清华大学企业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企业合作委员会”)成立。1996年,成立了企业合作委员会海外部,为海外企业实施会员制,加强与海外重点企业的密切合作,发挥“窗口、渠道、纽带”作用。

2001年6月,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国际化的严峻挑战,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开展更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学校决定成立“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让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国际技术转让,组织国外技术资源与国内产业的对接;扩大企业合作委员会的工作,为国内外企业服务;开展国际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学科建设与研究。2001年9月,国家经贸委和教育部联合认定清华大学技术转让系统为“国家技术转让中心”,并于11月举行了授权仪式。

学校-地方科技合作(也称省级学校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天津市长胡启立、时任武汉市长吴官正以及常州、丹东市领导邀请清华大学领导访问当地,探讨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两北”(北京、河北)、“两江”(江浙)、“两东”(广东、山东)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校地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校地合作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清华大学已与24个省(市、自治区)和80多个区、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范围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骨干产业、建设创新平台,共同应对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国际合作。

计算机应用专业

在校地合作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清华先后成立了“四所研究院”,即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例,不断推进机制创新,实现了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创业孵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建立了“不同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新型研究院所”,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中转站、服务区域经济试点站”和“深圳市科技孵化器和创新基地”。

树人--

科研、教育和培训团队

2008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千人计划”)。

史义功博士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任生物系讲座教授组成员,是清华大学首批入选“千人计划”的五名引进人才之一。在学校的支持下,石义功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将科研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09年以来,史一功带领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团队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和《细胞》上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11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充分展示了该中心良好的发展潜力和中国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旺盛生命力。在施义功看来,清华大学的研究质量和数量都超过了普林斯顿大学全盛时期的水平。

目前,清华大学已被3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成为“千人计划”入选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还要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国际顶尖学术大师不仅可以提高一所大学的国际学术声誉,引领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其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吸引世界上该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这不仅有助于保持相关学科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图灵奖获得者姚启智教授于2002年被聘为计算机系主任教授,2004年9月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学职务,正式加入清华大学,担任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全职教授。在姚启智教授的领导下,中心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

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和优秀学生的欢迎和频繁访问,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已日益成为国际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中心。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心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接触世界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最新成果,与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研究和讨论问题,开阔视野,科学研究能力迅速增长。

清华大学以科研育人为中心,将科研、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生为重大课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超过70%的博士生在学期内参与了“863”、“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两个以上的重大项目。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占学校SCI论文的60%。

2011年3月12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公布了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名。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35位,亚洲第4位,中国第一位。

做中国一流的事业和中坚力量。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在为清华大学百年诞辰前的最后一位本科生送行时,说:“清华大学在过去100年里的辉煌是由你们的高年级学生肩负的,而清华大学在新的100年里的辉煌则落在你们新一代清华人的肩上。我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做一流的事业’,成为中国的脊梁骨’。"

祖国至高无上,人民至上。百年来,清华园的爱国主义精神焕然一新。在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历史时刻,100岁的清华大学在建设中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