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 引领经济 职业教育纪行——农校助我们提前奔小康
2022-08-08 05:14:00文/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深入报道各地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典型经验,展示优秀毕业生的风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与中国教育报将从今天起,联合主办“服务社会 引领经济——职业教育纪行”特别报道。本报记者将走进农村、社区、企业,走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教育试验区,走进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以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报道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服务产业、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今天,本报推出“职业教育纪行”的首篇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曜明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有一个叫岗底的小山村,因产“富岗”苹果而闻名,这种质优价高的苹果一个能卖100元。因为苹果,村民们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家家住上小洋楼。隆冬时节,记者慕名来到了这个山村,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前年人均收入22000元,去年25000元。俺们农民能过上幸福富裕的好日子,靠的就是邢台农校老师们的技术扶持!”
引子
岗底村位于太行山腹地,178户人家,600多口人。20年前,这个村是内丘有名的穷山村,地下没资源,地上全是光秃秃的荒山,人均2分耕地,农民一年辛苦下来收入不过百元。外村的姑娘不愿嫁进来,村里的小伙娶不到媳妇,光棍就有18条。村民们抱怨生错了地方,纷纷外出打工谋生。
前些年,听说外村有人种果树发财了,岗底村民也在山上种了苹果树。年近花甲的杨仁生说:“眼瞅着苹果树一天天长大,枝繁叶茂,可结的果子却稀稀拉拉。几年辛苦赚不来钱,恨不得把这些果树统统砍了!”
“农民盼,盼着苹果树多结果。农民愁,愁着没有人来指导”,作为村支书,杨双牛焦急万分。2008年底,他冒冒失失地闯进邢台农业学校校长关林柏的办公室,看关林柏能否帮帮忙。
他这一来可是不得了,接下来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故事一: 农校办到农民家门口
彼时的邢台农校,正在为招不到学生而犯愁。城里的孩子不愿意上农校,农村的孩子想着怎样离开农村,更不愿意上农校。从副县长刚刚转任校长的关林柏急得四处游说,也招不来学生。关林柏请好几个县长朋友帮忙,好不容易招来上百名农民学生,但学员们三天两头请假,今天这个回去播种,明天那个回去收割,后天那个家里有事。关林柏一筹莫展。
正在这个时候,杨双牛来了。俩人边喝边聊,越聊越投机,当场达成合作协议:
从2009年开始,邢台农校为岗底村办全日制中专学历班。招生对象:18岁至45岁的农民。招生人数:100名;授课地点:岗底村;时间:3年;授课方式:两天脱产,三天在田间地头;授课内容:种植、养殖、营销、信息技术、农民素养、农村社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等。
“开这么多的课,要收多少钱,农民没钱呀?”面对杨双牛的疑问,关林柏笑着说,这个你不要愁,我们不收农民一分钱,国家现在实施农村中职学生资助政策,每个学生1500元。农民学员也是学生,学费全免!
听到这里,杨双牛乐了!
邢台农校是个成立近50年的老农校,涉农专业在当地是最棒的。为了给农民提供最好的服务,学校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跨学科的送教下乡教研组,专门购置了大轿车,早晨6:30分发车,载着老师们下乡去了。
故事二: 果树下的第一课
温江地区卫生学校
2009年春天,果树刚刚萌芽,邢台农校的送教大篷车就开进了岗底村。
让李保明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农民学员们并没有用掌声来迎接他们,而是抱来了一堆烂苹果和几根发黄的树枝。100双疑惑的眼睛在观望着,“看你到底能说出个啥样子”?
李保明对烂苹果的病症及树枝发黄的病因一一予以解答。农民们眼睛发亮了,使劲鼓掌之后,拽上李保明就往山上的果园跑。
在学员王建民的果园,李保明如同一个医生,给果树瞧病:这棵树生虫了,光靠打农药不行,病根在地下的土壤;那棵树修剪得有毛病,看上去没有章法;这里上化肥太多了,要上有机肥;那里的猪粪不能堆放,要发酵后再上……
农民们听得傻眼了:“种个苹果树咋还有这么深的学问?”
诊断完王建民的果园,李保明又被拽往其他家。
村民们听说农校的果树专家来了,纷纷跑过来听讲。人越聚越多,后面的人听不到。这时,有人从村委会拿来了一个高音喇叭……
李保明这一课,讲了整整一天。“看着村民们对知识技术的那种渴求,觉得自己对专业的坚守没有白费。”李保明说,他们当年农大同班40多名同学都改行了,就自己依然坚守着。今天,终于找到了职业自豪感!
故事三: 多了200名旁听生
成都卫校初中毕业可不可以读
“给农民上课不能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可接受程度及季节来授课。”负责岗底教学点工作的邢台农校副校长李克军说。学校为此编写了农民看得懂的教材,根据季节和苹果生长周期开课。比如,施肥时候讲土壤和肥料,开花时节讲疏花,挂果时候讲疏果,果树生虫时讲怎样防治,苹果套袋时讲遮光和反光,采摘的时候讲储存销售,该剪枝时讲修剪,到了冬天,讲果树的保护与驱虫。这些内容,除了少量的实验课及基础课在室内上,其余的课都在果园里上。
四川省卫校是大专吗
“种树的门道真是太深了!”农校的老师耐心地讲着,农民学员们认真地听着、学着。可是有一天,常海祥夫妻俩却因为疏果的事儿在果园吵了起来。
那天,常海祥看了李鸿雁老师的示范课,就把枝条上多余的小果子摘了。
妻子瞅着撒落一地的小苹果,嚷着说:“你疯了,咋把果子都摘了?”丈夫说,李老师讲的,留出一定距离的空当,才能结出大果子。妻子不是中专班的学员,自然不懂个中奥秘。
“老师还能骗咱?照老师说的做,没错!”常海祥底气十足。
果然,这年秋天(2009年),他家的苹果又大、又红、又好看,收入7万元,比上年多了2万元。2010年,还是这6亩果园,收入达到了12万元。“这是除去吃喝拉撒及种树成本后的纯收入。”常海祥高兴地说。
妻子彻底信服了,立马去找村支书,嚷嚷着要插入中专班学习。
杨双牛知道,这两个中专班是正规的班,不能随便插班。于是,他又去找关林柏帮忙。
看着乡亲们对技术如此渴求,关林柏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于是,岗底村的农民中专班里,又多了200多名旁听生。这些旁听生多是45岁以上的农民,其中一半是妇女。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学院怎么样
故事四: 从打工仔到“香饽饽”
在岗底村委会,杨双牛手捧一个价值100元的“富岗”苹果说:“俺们的苹果是经过128道工序和25道关长成的,上的是农家有机肥,绿色无公害,每个苹果都有一个‘身份证’(编码),产自谁的果园,长自哪棵树,清清楚楚。”
“一个苹果还有这么多工序?”面对记者的疑惑,一旁的杨仁生站了起来,有板有眼地说出了所有的工序,最后还作了概述性的总结摘要。那口气,听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农民,更像是果树专家。
“这些苹果成长工序是农校的老师帮我们一条条总结摘要出来的。现在,俺们严格按照这些程序操作,因为不这样做,结出的苹果就卖不出好价钱!”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果农刘建英说。
“过去,俺们不得已外出打工。现在,俺们是有技术的农民,每年还要请雇工来帮忙哩,一个雇工一天要支付80元工钱。”拥有9亩果园的王建民说。
有了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岗底的农民有了技术,腰杆硬气了,觉得自家的果园不够种,都想到外村“圈地扩张”。常海祥说:“班上有8名同学买断了邻村白塔、北店20亩荒山30年的经营权。俺偷偷算过一笔账,如果这20亩地都种上苹果,按现在的市场价估算,合同期满,能有520万元的纯收入。俺也打算在外村承包20亩荒山哩。”
因为有技术,岗底村的农民现在成了“香饽饽”,经常有外村的农民请他们去讲课、剪枝。“不仅工钱多,还有好酒好肉招待呢!”杨和平笑着说。
故事五: 当农民也要上岗证书
知识改变命运。岗底村两个果林班的百名学员真切感受到了知识带给他们的收益。
2009年,每个学员果园收益平均增收8000元。2010年,平均增收10000元。2011年,平均增收12000元。2011年底,学员该毕业了,兴高采烈的学员们放起了鞭炮来庆贺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当他们从关林柏手中接过农校毕业证的那一刻,杨双牛既兴奋又担忧:“村民们担心自己毕业了,农校的老师可能离开岗底,以后再有技术难题该咋办?”
看着这些依依不舍的村民,关林柏当即宣布:“农校的老师永远不走,要在村里安营扎寨。知识无止境,农校和农大有合作协议,你们可以继续读成人大专班!”
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又乐了,当场就有62名学员报名。
这年,岗底村中专班及旁听的农民中,有191人获得了由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果树种植资格证书。“俺是中级证书,老婆是初级证书。”常海祥说。
成都卫校专业有哪些
看着这些证书带来的收益,杨双牛又宣布一项规定:今后,岗底50岁以下的村民,都要达到大专水平。有资格证书,才能承包果园!
有证好下田,无证难上岗!有技术的新农民在岗底出现了。
故事六: 从岗底村到富岗山庄
岗底因为苹果富了,家家每年收入都有七八万到十几万。走在村里,能上感受到富裕之后村民们脸上挂出的笑容。
过去,村民碰面习惯说“吃了吗”,现在,话题总离不开果树,“谁家又上新品种了,谁家的果园收入多了,谁家又在外村承包果园了。”杨双牛说。
而更让村支书高兴的是,因为种果树,村里夫妻吵架少了,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没有了;因为果树,村民们没有时间打麻将了。邻里和睦,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靠知识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境界就是不一样,他们不是把钱用于挥霍,而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杨群小悄悄地告诉记者,自己打算在城里买一套大房子,让孩子上好学校,到外村多包几亩果园。
因“富岗”苹果而富裕的岗底人,为了感念苹果给他们带来的福音,把岗底村改名叫“富岗山庄”。目前,这个山庄已经是一个集果品、干鲜、酿酒、房地产于一体,年收入过亿的大型企业了。
现在的富岗山庄,村民的福利很高。至于高到多少?杨双牛俯在记者耳边说,高得让外村人“眼馋”。
杨双牛同时还兼任山庄的董事长,他说,不能骄傲自满。几个月前,李克军给他讲了国外果园的最新信息,比如滴管、矮化等等,讲了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数据。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俺们也有自己的指标:2022年,人均收入3.6万元;2022年5万元;2030年8万元。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成都金海洋创意职业技术学院
故事七: 农民送来了感恩碑
吃水不忘打井人。富了的岗底村民没有忘记给他们带来知识,送来财富的老师们。
2010年12月,岗底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在邢台农校立了一块感恩碑,大意是:数载来,贵校无私施教,倾力助农,孜孜以求,绩效辉煌。科技培训,助我果农持证下田,闭塞山村平添技术才俊;送教到村,启我岗底人心民智,偏僻之地几成人文之乡。心血浇灌,草木衔恩,太行骤添新绿;雨露滋润,黎众受惠,岗底顿焕生机。我岗底之兴成在苹果,苹果之优源于科技,科技之智受自农校。故农校之于岗底,可谓惠莫深焉,功莫大焉!村民感念至深,特勒石以纪。恩德泽后,永志不忘!
技术改变农民,知识改变农村,学校助力农业。送教下乡,富了岗底,兴了农校。从岗底的变化中,关林柏仿佛看到了农校发展的路径,那就是:面向“三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体现农业职业学校的价值!
现在,关林柏再也不用发愁生源了。邢台的青壮年农民争抢着报名。学校每年招2000名农民学员,在17个县开设了60个教学点。
每天早晨6:30,邢台农校15辆送教下乡大篷车载着100多名身怀绝技的老师,开往分散在农村的各个教学点。车灯闪烁,大篷车依次开出,宛如一条长龙,蔚为壮观,成为邢台一景。
■校长说
河北省邢台农业学校校长关林柏:
农校走进农村才有出路
农业职业学校的位置在哪里?在农村!在服务农业现代化这个大目标中找位置。
这些年,我校坚持送教下乡,开设种、养、加和经营管理课程,把学校设在农民家门口,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农民农忙时下田,农闲时上课,足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的一技之长,还能拿到中专学历证书。
实践证明,我们走的道路是成功的。过去,我们招不到学生。2009年送教下乡的当年,我们就招了5000多名农民学生。
送教下乡是涉农职业学校改革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路会越走越宽广!
■村长说
河北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
农民富口袋先要富脑袋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这个道理俺们农民都懂,可农村太缺技术人才了。城里倒是有人才,但山高路远,农村条件也差,留不住,下不来。
三年了,邢台农校老师们起早贪黑,每天往返在邢台到岗底的山路上,为俺村培养了100名有中专学历证书的果农。岗底成了少有的农民“持证下田”的村庄。
四川省泸州市江南职业学校
岗底农民的脑袋富了,口袋也富了。上中专的果农,人均收入每年以2000元的速度递增。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送教下乡是雪中送炭的善事,是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