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调查:透视“用工荒”背后的职业教育困境
2022-07-27 13:39:46文/ 新华社调查:做一个“白领”还是“蓝领”——代表委员,我们要看穿“用工荒”背后的职业教育困难
新华社北京,3月8日(记者徐晓青、朱伟、黄安琪)“农民工也向往成为“白领”,但事实上,全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蓝领工人”,来自上海的农民工代表朱直接阐述了“民工荒”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她的“白领”和“蓝领”问题成为代表们的热门话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然而,在现阶段,对于中国大多数“准就业”人群来说,是“白领”还是“蓝领”仍然是一个谜。
为什么没有“蓝领”培训?
3月初,当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短缺”略有缓解时,上海的一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被遗弃。负责人高伟说:“培训中心电工一期班去年开学时,只招收了20人。到考试时,只剩下16人。今年第二期培训的人数是8人。”
“总的来说,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进度如果不理想。”上海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赵建德分析说,培训项目难以与企业需求挂钩,以及培训场地与工厂的距离都是导致培训稀缺的因素。
上海高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张认为,由于技能培训时间长,农民工流动性强,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去。
针对这一现象,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阎表示,“劳动力短缺”不仅印证了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反映出职业培训本身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严分析,一些渴望进入大城市发展的农民工急需中高端技能培训,但一些大都市提供的“蓝领班”大多是基于“白领班”的“小修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另一部分想留在二三线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培训机构。
“白领崇拜”亟待摆脱
黄是上海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的建筑工人,1992年从江苏启东来到上海工作,从一个“只会努力工作”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他说,这也是由于该公司的“工厂培训”。
“该公司利用晚上和中午的休息时间,邀请专门的老师来工地上课,这不仅可以学习技能,而且可以推迟赚钱。”黄说。目前,他已取得焊工证、电工证等技术证书,月工资也已涨到5000多元。目前,该公司工人的一般月薪为2500元。
农民工代表朱与黄也有着相似的感情。在今年两会上,朱提出“蓝领”培训稀缺,这不仅是农民工培训意识的问题,也关系到全社会倡导的某种职业价值观。在两会上,她呼吁消除“白领崇拜”,引导农民工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转变为技术工人。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尊重“蓝领”的氛围,直接帮助德国顺利度过了最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行政学院前副院长陈在两会小组讨论中也坦言。她认为,在中国,要摆脱职业教育的“白领崇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朱认为,要摆脱“白领崇拜”,还需要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她在上海工作了十多年,接受了较为完整的在职职业培训,还参加了日本的研究和培训。她升职后也很顺利。她说,虽然不是每个农民工都有这样的运气,但她自己的经历是典型的“蓝领”成长道路。她说:“我可以在同一家企业工作10年以上而不频繁跳槽,这与企业良好的培训文化密切相关。”
两会上,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企业和社会要共同做好职业培训工作。陈建议,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应将年度员工培训固定资金的受益者从白领高管转移到基层蓝领,真正实现企业和工人的共同“转型”。
为“蓝领”培训设立法律保护伞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鼓励和帮助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训机构也可以为每个地方在岗农民工发放一定的补贴。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提出,在新的五年里,将“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全省农民工培训资金统筹”。
然而,在现实中,个别省市也有个别培训学校利用监管漏洞,或谎报校长,或聘请他人代考,以获取国家补贴。
重庆法制局全国人大代表王霞表示,要帮助农民工成功转型为“蓝领”,我们还需要撑起一把法律保护伞。地方劳动就业部门要严格审核举办“蓝领”培训考试和培训班的机构的培训资质、软硬件设施,为农民工培训创造良好环境。
阎代表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资源将进一步向约2.4亿农民工倾斜。要培育和规范良好的“蓝领”培训环境,还需要在政府、企业、学校等领域建立联动机制,加大实现教育公平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