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接近诺贝尔奖,远离硕士教育
2022-07-27 12:25:06文/9月19日,中国中医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获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据了解,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他首先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乙醚在青蒿素的研发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抗疟药物。此前,她曾获得拉斯克奖,在中国被称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女性”。(京华时报9月20日)
2020年陕煤杯职业技能竞赛
四川省卫生学校龙泉校区官网
当有人反过来指责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学术歧视,呼吁中国人民鄙视诺贝尔奖时,屠呦呦的名字就像地上的一道霹雳,给无数中国人注入了鸡血般的巨大兴奋。也就是说,连日来,与屠同龄、三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产量首次突破每亩900公斤。毫无疑问,尊重像屠呦呦、袁隆平这样的顶尖学术人才并不过分,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两位年纪最大的老人在科学的道路上孤独。
绵阳文化艺术学校官网
我们似乎一直在坚持大力培养人才:201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在世界排名100以上。
学者艾曾感叹:“那些曾经照亮中国学术天空的大学生,原来是民国的‘产物’,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逐渐枯萎了,让我们尴尬的是,他们留下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是无法与之相比的”。虽然81岁的袁隆平依然雄心勃勃,“准备用10年的时间实现每亩1000公斤的梦想”,但10年后,谁又能接过他和自己的重担?
今年6月,北京大学校长周奇峰津津有味地说,过去10年,北京大学校友中诞生了79位亿万富翁。虽然这些富人中有一些杰出的人才,但他们能否被称为国际创新界的领导者,尤其是他们是否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值得怀疑。从理论上讲,大学培养富人也是其成就之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中国顶尖大学,如果只能以培养富人为荣,那么培养不出大师显然是最大的悲哀。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位大师。”社会上也有“汉学大师”的巨擘。然而,他们无法忍受媒体的质疑,突然崩溃了。各种迹象表明,在这个材料极其丰富和发达的时代,大师仍然极其稀缺。
成都卫校最好的公办卫校
四川威州民族师范学院怎么样
重塑大师,首先要重塑社会的学术精神,重建提倡学术研究的教育氛围。当然,这条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大师的诞生从来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