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应对物流业人才的整体短缺?「物流专员的工作能力」
2022-07-27 11:47:47文/从高端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运营人员都十分短缺--
职业教育如何跟上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岗位暴力,岗位暴力,岗位暴力……想到去年年底接***生的突发事件的两难境地,申通快递人力资源总监杨依然心有余悸:进入11月,电商快递业务将迎来“井喷”,情况会不会像去年一样糟糕?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职业教育与物流业发展对话会上,杨坦言,专业人才的缺乏仍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
人才短缺:需求130万人,供给40万人
在过去的10年里,物流业发展迅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浩祥表示,2006年,中国物流业按照入世承诺全面开放。不到一年,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物流企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任说:“十一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量达到446.9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1.1%。”。
女孩子学服装设计好就业吗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因此,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有378所高校、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已超过100万人。
然而,需求仍然远远大于供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物流业每年需要新增130万名员工,其中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但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只有40万人。
区别不仅仅是数字。任告诉记者,物流企业有近2500万名员工。在这些员工中,27.25%具有大专或中专学历,只有3.6%具有中级职称,这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这样的人才结构已经难以跟上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以快递业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物流行业。许多人认为他们的生意相对简单,农民工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我们是高科技+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其实和你想象的不一样。”顺丰快递集团组织发展总监陈告诉记者,即使是最基本的快递岗位,对于顺丰来说,也至少有五项工作职责:收发快递、开发客户、推广新产品、,维护客户关系和筹集资金。
乐山市计算机学校是中专还是大专
郫都四中军训
陈认为,从高端物流规划设计人才到中层物流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和运营商,物流行业整体上存在着高、中、低端人才短缺的问题。
四川省剑阁县职业中专学校
四川省卫生技术学校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认知偏差
遂宁职业学院技术学院
脚最清楚鞋子是否合适;企业最清楚毕业生是否易于使用。“现在我们物流学院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去年,杨走访了全国16所高校,洽谈合作,并进行了50次校园招收,形成了对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这样一种认识。
前不久,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协作小组完成了一项调查,详细描述了校企脱节的情况。研究团队选取153所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和258家物流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学校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
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学校更注重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企业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运输操作能力、仓储操作能力等。在核心职业能力方面,企业更注重均衡发展,而学校更注重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众多专业能力中,学校最不重视的运输操作能力最受企业重视。
学校和企业在理解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也反映在他们对专业课程的态度上。企业更注重物流基础理论和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而学校更注重物流仓储、运输和配送知识的教学,对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物流成本和采购管理等课程的关注较少。
研究组认为,企业更务实,学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时应更多考虑企业的建议。
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调动企业深度参与
对杨来说,最让人难过的是员工的高流失率。
据杨介绍,新员工离职率在工作3个月后较高,工作两年后再次上升,然后基本稳定。“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否认同企业文化,能否进入企业工作体系,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对他们能否继续留在岗位至关重要。”杨认为,正是由于校企脱节,中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三个月后难以达到上述三点,导致离职率居高不下。“中高职毕业生成长为部门经理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如果把他们的成长时间缩短到两年以内,离职率肯定会大大降低。”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杨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企业的一些培训项目和课程,甚至一些前瞻性的研发工作投入到学校,使学校尽可能贴近企业。
资阳师范学校2021年招生
据了解,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而校企合作实施中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权利没有明确表达,这使得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动力。由于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许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实践难以深入推进,在课程开发和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中,很难获得行业和企业的制度化参与。
“政府要尽快解决校企合作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积极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和管理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温,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致电。(记者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