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一家在危机中寻找出路的“世界超市”「世界超市义乌的开拓者」
2022-07-27 10:16:07文/ 本报记者王文文埃及印度特约记者黄培钊丁慧
2月6日,正月15日,也是义乌国贸城重开的第四天,春节期间义乌国贸城关闭了半个月。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小商品贸易商像候鸟一样迁徙并聚集在浙江中部,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配送中心开始了新的一年的业务。多年来,义乌是“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缩影”,但高度依赖外国的义乌也在“危险”和“机遇”中寻找出路。四年前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寒潮尚未消除,去年以来中东局势动荡。作为“全球贸易商的天堂”和“世界最大的超市”,义乌不能没有到影响。去年底,印度外交官的“昏厥风暴”吵闹起来,使义乌无法平静下来。然而,《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义乌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最常听到中外客商的一句话是“义乌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
“福地”多次在国外危机中幸免于难
市场重新开放几天来,整个义乌,尤其是义乌国际商贸城,逐渐活跃起来。《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农历初二义乌大雪纷飞的情景,看到这个县城一片寂静,75%的人口来自外地,许多当地人喜欢外出过年。义乌国贸城值班经理杨剑锋当时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看起来像一座空城,但汽车通常会被封锁。整个商贸城有6万多家店铺,每天有20多万业务人员。义乌一位当地官员自豪地指着这座国际贸易城的大楼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大楼,也许是中国最国际化的贸易区,有近2万名外商长期驻扎在这里。”据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外国企业常驻义乌代表处从不足200个增加到3000多个,基本“集聚”在国际商贸城。
义乌,一个“全球贸易商的天堂”,被外国媒体谈论是正常的。这位澳大利亚人曾描述说,“义乌,离上海250公里,以其大型批发市场而闻名”,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和游客。在一些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报道中,义乌将被提到是“劳动力短缺”还是出口急剧下降的话题。《大西洋月刊》2011年12月3日报道称,义乌是一座独特的城市,全球50%以上的圣诞装饰品都产自这里。然而,文章称,“2011年是该市工厂主四年来第二次没有强烈的圣诞庆祝意识”,“今年的出口形势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更为严峻”。
事实上,像世界上所有的市场一样,义乌仍在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据《环球时报》记者报道,元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每天都在下跌,这使得义乌许多制造商和市场运营商去年几乎所有圣诞产品出***易都使用人民币。一些外国商人在结算时交了几十元,直接被摊位上的商人拒之门外。但从义乌许多人的语气来看,记者认为,金融危机对被外国媒体称为“全球最大超市”的影响早已过去。
“在义乌,只有想不到的东西,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商人陈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许多当地人也喜欢用许多“最好的”来形容他们的家乡。例如,义乌是“世界上商品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城市”,“中国现金流最密集的县级城市”,“汽车拥有率最高的县级城市”等等。商人朱告诉《环球时报》,义乌是一个福地,犹如天佑。近年来,义乌人经历了几次“困难”,如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和2008年开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她还说,义乌在2003年非典期间没有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这是一个奇迹。
据了解,义乌小商品已辐射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四年前,义乌的贸易额一度下降,但很快开始增长。2011年,仅小商品城营业额就达515.12亿元,同比增长12.95%。目前,义乌市场有4200多个品类和170多万种商品,有大量的生产厂家落户义乌。
危机感让义乌少“玩钱”
金融危机丝毫没有改变义乌。一位从事相框生意的陈老板说,金融危机后义乌至少有两个变化:第一,喜欢“玩钱”的商人越来越少,生意做得不好。例如,一些贷款纠纷影响了义乌许多以民间借贷为生的人。受过资金链断裂教训的企业主不敢像过去那样专注于“投机”。第二,外贸人士更关心汇率。陈的相框基本上销往欧洲,但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他必须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形势。龚在家里租了很多房子,他告诉《环球时报》,他的房客就像联合国、韩国、阿拉伯国家、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欧美国家。然而,自金融危机以来,欧元和元的汇率一直不稳定,他只收取人民币租金。
当地有“全球稻草王”之称的双通稻草董事长娄中平认为,全球金融危机迫使义乌四年来,迫使许多企业转型,走向高端,改变薄利多销的简单模式。他说这就像是一种预防性注射。虽然成本增加,生意难做,但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危机感,这也是义乌能够抵御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
“义乌有一种危机感。”楼,谁也是中国小商品城(义乌)百货商会主席,告诉环球时报。在义乌商人看来,30年来形成的物流体系使义乌“不可能轻易崩溃”,但“义乌并非不可复制”。墨西哥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正在崛起,而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义乌则非常痛苦。它必须改善其工业环境。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兴起后,“一摊一店”模式能否永远延续下去,值得探讨。义乌要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就必须走集体化道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摆脱旧的“小农经济”,走出目前的瓶颈。
据义乌一位官员介绍,去年3月,经国*院批准,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升级为国家战略。义乌作为一个不临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优势,正在加快“义乌港”建设,力争成为连接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陆港城市。国际贸易改革试点相当于当年的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在贸易方面,义乌今后至少要做三件事:一是出口,即扩大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二是引进并建设“进出口商品博物馆”。目前,馆内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30000多种商品;三是转口贸易,搞好保税区等。
商业模式面临商业风险
义乌和地主龚文才的家族一样,有很多“无租客”,在国际上很受欢迎。龚文才告诉《环球时报》:“我家住在一栋楼的顶层,租客住在下层。通常,外国租客和我们关系很好,外国人娶了当地的女工。”
约旦商人穆罕默德在义乌生活了11年,娶了一个安徽女孩。他在义乌定居,专注于小商品生意。穆罕默德说:“义乌人懂得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像我们这样的穆斯林礼拜时,没有人会打扰,每个人都相互理解。”近年来,随着中东商人的增加,义乌建了一座大清真寺,并在市区设立了10多个临时礼拜场所,供穆斯林商人就近礼拜。
在中东持续动荡之前,埃及的《共和国》专门花了一页调查中国商品在埃及的情况,其中说义乌是“所有商品的来源”,翟登、长袍等特色商品“不可思议地”来自义乌。埃及报纸还说:“为什么义乌不能成为埃及这么大的市场?”
2011年,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北非和西亚国家的社会动荡也影响了义乌市场,来自相关国家的商家数量减少。45岁的埃及商人法兹在开罗告诉《环球时报》,他希望埃及局势尽快稳定下来,这样人们才能找到工作,只有在收入较高的时候才能消费,而且他们可以经常在义乌购买商品。
此外,一些中东商人因形势动荡和经营困难,通过滚动货物逃离义乌市场,给义乌市场的商户造成损失。为此,义乌市有关部门不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市场经营者规避交易风险。去年底印度外交官的“昏厥风暴”也是由在义乌一家也门老板经营的公司工作的印度商人引起的。结果,老板欠了100万元并潜逃了。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联邦出口组织联合会主席亚杰·萨海坚称,义乌发生的这起事件应被视为“孤立”事件。印度商人不会因为“孤立”事件而远离义乌。古普塔是一位从义乌进口塑料器皿和玩具的新德里商人,他说:“义乌的利润率太高了。”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由于不懂中文,大多数在义乌从事贸易的印度商人都是通过中间商进行经纪和处理的。因此,有时他们会将麻烦归咎于中间商,并担心被欺骗。一些印度商人抱怨说,义乌是一个现金交易市场,便宜的交易很容易达成,但它极其缺乏安全性。另一位从义乌进口太阳镜的印度商人表示:“我不认为中国人故意针对印度商人。这是一些人欺骗的应得后果。”从中国进口办公设备的曼尼什说:“我从中国进口商品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不好的事情。”
事实上,义乌商人也承担着一定的商业风险。从事珠宝生意的吴觉得,金融危机爆发后,义乌的外商越来越多,义乌的商人被骗似乎也越来越频繁,因为“天下都知道,只有义乌人才能按学分缴纳做生意”。他说,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义乌风格的完整性”。你可以在发货后几周甚至几个月付款,交易条款通常非常简单,通常只写货物名称、件数、金额,有的甚至没有付款期限,更不用说相关的违约惩戒措施。时间快到时,买方将付款。如果他不付款,发货人就会匆匆开出一张简单的账单。这种“诚信贸易”在义乌已经持续了20多年,交易金额从数百元到数百万元不等。但从负面来看,这也预示着一些商业纠纷。为此,义乌曾经建立了国外声誉预警中心,但总有一些商人的旧习惯难以改变。
在义乌经商近10年的中国印度商会义乌分会会长兰表示,外商与义乌关系很好,一些商业纠纷是罕见的。“只要每个人都遵守商业规则,义乌就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不久前,《印度经济时报》也曾说过:“义乌是商人的天堂,1982年建成的小商品城,现在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