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的理想与现实_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
2022-07-27 09:05:15文/
教育强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和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共同富裕到共同发展是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特点。
实施“以质量求强”战略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教育发展重点上,“从注重规模增长和教育机会供给,到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川轻工业学校分数线2021
■ 高树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提出“我们要加快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加快教育强国步伐,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蓝图,是党中央、国*院在全球国际竞争背景下发布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动员令。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理想是加强教育
一个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加强教育,一个强大的教育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持续的教育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加强教育有两层深刻的含义:一是建设一支培养能力强、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的教育强国;第二,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全民共同繁荣发展和国家富强。
教育强国思想是社会主义强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强的国家,建设全民普遍享有优质基础公共教育服务的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教育富民,为建设一流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宜宾南溪职业技术学校2022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中国古代教育强国思想
《礼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强国思想的最早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家管仲曾说过:“为天下而战,必为民先。”荀子曾阐述过“百年育人”的思想:“一年之计,不似树谷;十年之计,不似树;人生之计,不似育人。”唐代谋略思想家李,《太白经》中曾指出:“国若愚,智能强国;国若智,力能强人。有智者,能强于内,能富于外;有力,能富于内,能强于外。“智慧强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的重视,我们必须发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强国梦。
近代教育强国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了使中国强大,康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以使中国强大。以梁为代表的教育强国思想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梁启超在《学校通论》中直言:“学校应该是万物之本,如死与生、废与升、愚与智、弱与强”。孙中山一生都在探索富民强国之路。教育强国是孙中山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24年4月,孙中山明确指出,革命胜利后,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办教育”,“至少要把国家资金的百分之十用于教育”。
当代中国的教育强国思想
教育强国是中国概念,是中国共*党着眼世界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趋势作出的政治选择,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和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初步解决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作为一个理想目标,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引领中国前进。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教育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事业。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和教育。邓同志明确指出:“一个十亿人口大国的教育发展,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匹敌的巨大人力资源优势。”邓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思想实质。
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教育强国的思想。2010年7月,***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教育强国是国家的战略选择
共同发展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986年8月19日至21日,邓小平在天津听取情况汇报和视察时说:“我的一贯立场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总的原则是共同富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定:“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80年代末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共同富裕体现在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上,精神层面是追求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
共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宏伟目标,即到100年前中国共*党成立时,建设惠及十多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10年前新中国成立时,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0年前。“共同发展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共同发展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与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教育发展也经历了一条从率先发展到共同发展的道路。进入21世纪,人人享有公平的教育,人力资源得到广泛开发,人才大量涌现、人尽其才、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富裕的持久动力。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教育强国是世界潮流,是竞争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教育才能赢得强大的经济;当前的教育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大多数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在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强国建设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无疑改变了世界教育格局和人力资源开发格局,提高了全人类的知识、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教育强国是国家的意志和基础。温总理指出:“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实现和平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建设教育强国。
第三,教育强国是民心,是富民之本。***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总理强调,“教育关系国家富强、人民福祉和国家前途。”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成都市庄园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地址
我们离教育强国还有多远
昌平职业学校都有什么专业
加强教育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成果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发达国家教育强国道路的共同特点和规律,这是研究和制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
其中一个特点是: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教育制度是教育强国的支撑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02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一个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个体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五个层次,支持和保障了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体系必须包括公共教育的基本服务体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个特点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制度。现代教育制度是教育强国的制度保障。教育强国拥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代学校体系,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体系,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体系,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终身学习制度和以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的教育补贴制度,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个特点:高质量教育的发展水平。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教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输出能力,特别是其强大的培训能力,是一个教育大国的外在特征。有三个标准来判断这种强大的培训能力:第一,它可以使所有学龄人口享受优质和公平的教育;第二,教育体系培养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能够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享受高质量生活的需要;第三,一个国家的学生在国际知识竞赛评价中处于领先地位,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重大国际奖项等方面不断取得成绩,确保了国家竞争力,为人类知识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来说,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是人均受教育年限约12年、一流大学建设和高校国际排名。
成都华西卫生学校招生
特点四:教育保障条件强。教育发展的首要保障条件是教育人力资源的保障,即教师资源。现代教育需要现代教师。教育投资水平,特别是公共教育资金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财政安全水平的关键指标。一般来说,教育权的投资水平不低于GDP的5%。校舍、书籍、仪器设备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推力。
强势教育是一个新概念。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和相对性原则,指标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应该有人均指标和合计指标。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教育强国,需要综合分析其教育体系建设、培养能力、服务能力等综合因素,特别是考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水平。
中国具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一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现代教育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了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第三,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教育发展的重点上,“从注重规模增长和教育机会的提供,到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质量方面,在注重国家统一质量标准的同时,更要注重特色、优质、多元化学校的建设,建立统一与多元、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
共同富裕是振兴中国的物质资源和硬实力基础;共同发展将为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和软实力基础。
(作者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