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关于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022-07-27 08:58:30文/编者按
不久前教育部在广州召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一次“走出去”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央办公厅、国家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建议》。会议总结摘要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成就和经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负责同志分别进行了经验交流。现将演讲交流内容摘录如下,供读者就读。
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部副部长李
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等文件,对高校如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走出去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的新局面。
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我们要高度重视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事务知识的专家学者。注重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走出去”的核心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在本地培训与有计划引进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海外专家学者的作用。
我们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主线,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成果。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我们不断总结摘要新的理论,形成了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汉语话语体系。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学术产品的海外推广。加强全球问题的研究和创新。支持高校参与或建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以交流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深化国际学术合作水平。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政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建立华侨学术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支持建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促进学术成果的国际出版发行。加强外语学术网站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和体制建设。探索内地高校与香港、澳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新机制。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合力推进。在人才测评、科研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要加强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完善合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制定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大投入,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走出去”。
推出优质产品,搭建平台,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出版社在版权贸易出口方面形成的相对成熟的工作机制,开展国际专题研究,并在海外推出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思想的学术著作。我们将实施“中国文化名著外传译解校勘”项目,对中国古代名著翻译进行整理研究,组织译解校勘工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和文献积累,为海外汉学和中国研究提供完整的参考书,促进中西思想的交流与对话。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建设,发挥数据库作为基础研究平台的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创新升级。在大型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人民大学数据调查中心”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聘请国际知名学者组成国际咨询委员会;与国际领先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在调查内容、调查技术和数据开发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共同开展东亚社会调查项目,开展数据收集合作。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基础数据的广泛、持续积累,为中国的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基准数据。
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加强教师和课程的国际化。鼓励教师到国外大学任教,向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教授有关中国问题的专业课程;对于外国留学生,我们先后开设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中国法律、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国研究等英语课程;举办国际小编,聚焦国际课程,实施“本土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战略。加强暑期学校课程、教师、校园氛围和管理四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
宜宾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怎么样
积极推进东北亚国家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副校长吴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重点建设日本研究所、朝鲜研究所、韩国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蒙古研究所等五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国研究机构的学科优势,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主要方向,聚焦东北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整合多学科力量,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我们依托东北亚研究院,积极筹备举办半岛六方学者论坛。
充分发挥高层合作平台的引领作用,坚持平等学术对话。依托东北亚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共同成立“中俄(俄中)区域问题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合作和人员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发挥大学作为《东北亚大学教授协议》牵头成员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话语权。
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为主要目标,整合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外语、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优势开展研究,与外交部专家共同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国家研究学术工作委员会这一跨学科、跨学科和跨学科的组织和管理机构的作用,加强机构的科学研究管理;设立国家研究院专项资金,全面资助国家研究院的项目研究;重点支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短期演讲、出国访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刘,北京大学副校长
提炼学术思想,打造学术精品,是传承创新文化、展示优秀传统、阐释中国发展道路、促进跨文明交流的基础。北京大学十分重视总结摘要和发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推向世界,直接吸收外国学者参与中国传统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儒学文集》编纂研究项目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越南等国3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建设国家发展研究院,立足中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展示和阐释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继续关注全球格局的演变,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的改革、发展和建设。
传承创新文化,促进跨文明交流,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双向互动平台。举办国际学术交流知名品牌北京论坛。建设高等人文研究机构,加强国际性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促进人文、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交流;建设国际汉学家研究基地,努力为世界顶尖汉学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内外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解决中外文化差异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探索建立一批外语学术网站和期刊,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
构建新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平台,不断完善有利于传承创新文化、促进跨文明交流的学科体系。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优先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建设;加强古典主义研究,重点支持西方古典主义研究中心建设,建设新的“东方学”研究机构,推进苏美尔、赫梯、巴比伦亚述、敦煌、中亚研究,以及波斯、伊斯兰、东南亚文化研究;加强国家和地区研究,计划建立国家和地区研究平台,设立外语和外国历史本科专业。我们将加强针对重要国家和地区的高层次研究,将历史与现实相对比,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
四川省2022年就业好的卫校排名
林,复旦大学副校长
复旦大学将充分发挥其在国际交流中的独特优势,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推动优秀成果走出国门,搭建吸引人才的高水平平台,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占据主动,聚焦自身,深化合作。加强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18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加强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建设,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和学术资源,积极推动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传播中华文明,促进文明交流与对话。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实力和基础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基本出发点。发挥基础研究的传统优势,整合优质资源,鼓励跨学科、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在不同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渗透,推出一批体现国际学术地位的标志性成果,提升中国学术界的国际话语权。
完善高端国际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积极吸引国际优秀学者来校工作,鼓励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外籍专业教师,形成国内外联合选拔、共同教育的人才孵化培养机制。推动原创学术成果走出去,有利于消除因交流不足引起的误解,重塑健康全面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积极向海外输出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学术作品和文化读物,组织和推动学术作品的翻译和介绍,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学术界,推动学术作品的海外推广,向世界展示更加优秀的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国学术的魅力。
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新机制
武汉大学副校长谢
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基础是要有一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和国际视野的学者队伍。武汉大学高度重视中青年学者国际视野的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到国际学术组织工作和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要支撑,继续实施“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前沿追踪计划”,在国际上推广重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充分展示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和风格。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新渠道,重点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科国际合作专业平台。与境外高校共建“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建设中国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发基地,采用“产学研”的研发推广模式。实施“中国竹丝研究国际合作计划”,大力推进中国竹丝文献研究国际化。实施“国际学术小伙伴”建设规划,与国外同类一流研究机构或相关学术组织建立密切合作,推动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立海外“精英小伙伴”。聚焦高端会议,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引进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优秀学术人才,大力资助中青年学者赴国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加强高校与部委共建的重点研究基地、优势学科、研究平台等实质性国际平台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加大对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的支持力度,建立编辑中心,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翻译,依托优势学科和与学校良好合作的国外大学举办“海外学术周”,集中发布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成都卫校四川成都公办的学校
不断加强与香港、澳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魏明海,中山大学副校长
中山大学积极发挥地处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与香港、澳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层次科研合作,搭建学术研究交流的新平台,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国际优势,积极推动中国学术界“走出去”。加强重点研究基地与香港高校的共建合作,实现重点研究基地在香港的延伸,借助香港高校国际学术网络,积极提升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在海外的辐射和影响力,推动重点研究基地“走出去”,提升我国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不断创新与香港、澳门大学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研究领域,争取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逐步将两地教授之间分散的合作提升为学科领域的整体合作,建立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与香港、澳门大学在科研项目上的深入合作,鼓励教师开展香港、澳门合作项目。将香港、澳门研究领域拓展到南海研究领域,实施“环南海研究计划”,建设“中山大学环南海研究院”,与香港、澳门高校合作,共同开展前瞻性研究,南海周边岛屿主权、海洋争端、海洋经济、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合作、区域国际问题等战略与对策研究。
积极与香港、澳门大学及其政府部门举办高级别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打造高级别学术交流平台,让中国学者发声。利用香港、澳门的信息、数据和出版资源,推动内地基础信息、文献和数据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数据中心和专业学术期刊,提升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影响力。合作建设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加强西学东渐文献的编纂、研究和出版。推动中国会计研究国际化。
拓展海外华人研究的新领域
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华侨研究是中国学术界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助推器。北京外国语大学积极承担“向世界介绍中国”和“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双重使命,充分发挥多语种、跨领域的研究优势,夯实留学研究基础,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华侨华人研究的新发展。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坚持以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文化研究为己任,立足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的传播和影响。继续开展文学、历史、语言、哲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做好文献整理、翻译等基础工作,翻译出版华侨研究基础著作,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坚持从中国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发展,促进中国学术界与华侨华人研究的务实互动,全面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华侨华人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学术动向和成果,以及影响制定国家对华政策的因素,定期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研究报告,并发挥智库作用。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最好的专业是什么?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有效的国际文化对话与参与机制。积极参与中国经典外文翻译、中国当代学术著作翻译等国家项目,推动国际汉学多语出版;建立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为主导的国际学术组织;设立外国汉学专家考察访问项目,积极与各国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学术合作,形成海外汉学研究的国际化学技术网络和互动机制。立足服务国家全球化文化战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理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力开展非洲问题研究
吴凤民浙江师范大学校长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聚焦非洲,全力打造非洲研究品牌,积极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浙江师范大学将深化对非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务实研究,努力成为国家对非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非洲研究是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坚持“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学术理念,凝聚了“当代非洲发展问题”和“新时期中非合作”两个重点研究方向,在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教育等领域建立了多个研究机构。,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和非洲投资贸易中心,加强非洲问题研究的学术团队,增加政策优惠,给予全力支持。
依托非洲研究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非洲博物馆、非洲翻译博物馆、教育部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基地等,充分发挥非洲问题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搭建“两个学院、两个博物馆、两个基地”的开放平台,形成非洲问题研究的综合效应,逐步构建非洲学术研究、非洲相关人才培养四方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促进中外校际交流与合作。
四川广安大川铁路运输学校
非洲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的长期战略选择。继续深入研究非洲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向非洲国家派出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积极向中央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交内部参考报告;坚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举办或主办国际会议、学术会议、双边会议等,发挥中非智库论坛作用,已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完善中非智库对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