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德国标准”引入上海职业教育
2022-07-26 20:22:56文/凯夫拉尔 (左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每天早上,德国人汉斯·凯夫拉尔(Hans Kevlar)都会在上海的公寓里泡一壶绿茶。就连凯夫勒本人也没想到,习惯喝咖啡的他爱上了品尝中国茶。
四川省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条件及图片大全
Kefler是德国的专业教育专家。作为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负责人,他两次来到上海,将严格的“德国标准”引入上海职业教育。近日,德国“金色”技师资格证书被引入中国,为上海高职学生打开了通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大门。
校企合作先锋
全国技工院校物理
1992年,开普勒偶然看到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宣布从职业学校招收专家,条件是他们必须居住在中国上海。该基金会是德国政府认可的一个社会组织,主要协助其他国家的教育。当时与上海等国建立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凯夫勒是德国著名的职业学校校长,当时中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一个挑战。”带着尝试的想法,他拖着手提箱来到了上海。
暴雨中,学校成为暖心避风港
第二天,开普勒去上海的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散步”。两个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室里有一块黑板和一盒粉笔。在最初为数不多的培训车间中,知识转移仍然是主要方式,学生很少有机会操作。
凯夫勒一言不发,带着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领导专程拜访了企业厂长。“应该允许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实习。” 但厂长们担心:这不是《一千零一夜》吗?如果影响工厂的生产怎么办?凯夫勒说,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企业工人的“后备力量”。工厂应该有远见。谁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训练学生,谁就会走在前面。用真挚的话语和德国职业教育的“金字招牌”,厂长们连连点头。从那时起,电子工业学校的二年级学生开始在学校和企业轮换几周,开启了第一次校企合作。
操作必须是“真正的刀枪不入”
凯夫勒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中,所有学生的动手操作都是部分式的“道具”。学生经常会处理某个不合格的部分,最后摊开他们的手,“如果它坏了,它就会坏,这是不正确的。”
“学生所做的事情本身没有‘价值’。如果他们破坏了它们,这无关紧要。他们会认真对待它们吗?”Kefler说:“真正的产品应该被允许进入课堂。”上海电视台一家工厂购买了一台电视机,并在同一天将其运往德国。德国教师被要求设置一些故障,将电视机变成课堂教学辅助设备,然后将其运回上海。凯夫勒有自己的想法:在德国,企业的工作氛围非常严肃,每一件工作和每一步都应该认真对待,对于培养未来工人的职业学校也是如此。“这些经验应该系统地转移到语文课堂。”面对改装后的电视机,同学们渴望仔细地排除故障并重新布线……电路板等产品也纷纷带进课堂。同学们用“真刀真枪”操作,每个过程都经过反复训练和反复思考。除了技能和质量,开普勒评分标准中的另一项是清洁度。“作为一名准专业人士,除了高超的技能外,其他素质也不能少。清洁桌子是对技术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到处传播先进经验
1996年,凯夫勒离开上海回国。2007年,凯夫勒再次有机会来到上海。此次,基金会将派遣德国专家在中国东西部城市之间“穿梭”,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缩小与德国的差距。
这一次,开普勒毫不犹豫地愉快地走了。他面前的场景不同了:他以前就读的电子工业学校是在湖台路边的一条胡同里,但现在他搬到了奉贤,占地面积大了很多倍,有更多的培训车间,还有高职专业,有8000多名学生……”校企合作已不再新鲜,企业的“影子”在学校随处可见
然而,在云南,开普勒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许多职业学校,更不用说缺乏培训车间和设备,甚至教学楼也是一座破旧的平房。凯夫勒还来到了一些学生的家。这些家庭的贫困让他更加担心,“卧铺下面有动物,上面堆着杂物,孩子们睡在中间层。”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
在凯夫勒等人的领导下,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和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云南学校联手,支持先进的培训设备,并派出优秀教师支持教学。同时,组织数百名云南职业学校教师分批飞往上海培训,优秀教师来自德国职业教师教学方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开阔了云南教师的眼界。
南充技师学院2021招生简章
引进德国技术人员资格证书
不久前,开普勒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经过数月的协调和谈判,他将价值极高的德国技师资格证书引入上海,使中国职业教育学生更具国际竞争力。
“德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上海也应该开放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等职业教育体系,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技师资格证书是德国的“金字招牌”,由德国科学院发布。它是德国政府认可的学术进步和专业资格证书。从明年开始,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毕业生只要通过相关考试并申请德国任何一所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就可以获得证书。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63岁的卡夫克莱恩告诉上海职业教育一些杰出贡献者应邀上台接受鲜花和感谢。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给凯夫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国家到学校,从家长到孩子,他们对通识教育都非常热情。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会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