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传承中华文化_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
2022-07-26 18:59:47文/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向你介绍他的国家和文化,能接受什么样的方式?
八年前,当国家汉办计划建立孔子学院时,它首先必须解决最大的问题。
八年后,孔子学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许多外国政要评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好的出口产品。
中国在这里拥抱世界,世界在这里理解中国。截至2012年7月底,8年来,全国涌现出387所孔子学院和509间中小编孔子课堂;62个国家的160多所大学排队申请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用什么来打开文化交流的大门?
“孔子”横渡大洋
● 短短几年,它就完成了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语言推广机构。就像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它可以被称为世界奇迹。
--英国文化协会首席执行官马丁
六年前,时任德国驻华大使斯坦泽在同济大学发表演讲。
一个学生问:今天你用德语做报告,在座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如果中国大使用中文用德语做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
斯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这一幕深深地伤害了同济大学副教授胡春春。“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推广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开办孔子学院不是浪费金钱,而是一项长期计划!”
2007年,***澎湃的胡就任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首位中国院长。他工作了六年,并被延长了三次。
汉诺威孔子学院是德国第七所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21日,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幕。目前,全国有孔子学院387所,中小编孔子课堂509间,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仅2011年一年,就开设了2.4万门各级汉语课程,报名学生50万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人数就超过700万人
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独特的中外合作新模式,成为中国文化从“走出去”走向“走进去”的捷径。
“所有孔子学院都是在外方的强烈要求下开放的”。
据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主任徐林介绍,孔子学院由中外合作资助,跳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圈子。这种中外自愿合作、互利共赢的新模式,使孔子学院作为一所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扎进国外主流”,成为当代流行的“文化使者”。
匈牙利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霍夫曼形容孔子学院为“中国名牌”。
她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出国宣传自己的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不是强迫的,也不是强迫的,而是平等地推广,使双方成为多元化的朋友,这对双方都有利。
和谐号高铁车型
在汉诺威副市长汉斯的熟人圈子里,许多孩子开始学习汉语。他说:“加强文化交流对双方都有利,孔子学院对中德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英国文化协会首席执行官马丁、雷曼、歌德学院主席等外国政要评论说,“孔子学院模式”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语言推广机构。这可以说是一个像中国经济发展一样的世界奇迹。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高健说:“孔子学院开启了一扇‘中国之窗’,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交流,缩小了中外人民的感情。”。
“孔子”来自海外,极大地促进了汉语的普及,全球有5000多万人学习汉语;40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法令,将汉语教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从“热爱中国文化”到“影响未来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进入孔子学院:
22岁的罗迪(Roddy)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大二学生,他渴望到中国工作,因为他的母亲和儿子已经学了两代中文;
15岁的匈牙利布达佩斯女孩安吉(Angie)的三个姐姐都在学习中文,她笑着说“中文很漂亮”,正在积极准备汉语水平测试;
四川省哪些汽车美容专业学校好点
15岁的意大利威尼斯高中生白华立不仅是中国功夫迷,还是中国流行音乐迷
“汉语很难学,但汉语热不再是一阵风。”比格菲塔高中开设孔子课堂的汉语教师胡春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数据:
该校允许选修汉语的学生试用一年。在她教的近80名学生中,只有2人放弃了。
“这些学生不再只是对中国好奇,而是对中国有着长期的兴趣。他们坚信学习汉语有着光明的未来。”
在德国,歌德学院的故乡,汉堡的四所中学和一所小编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不久将成立孔子学院和当地的中德双语幼儿园。
斯科尔斯市长对记者说:“孔子学院得到了公众的支持。我们为歌德学院和汉堡孔子学院感到骄傲。”
“直通车”拉近了中国
● 奥地利议会和政府各部门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两国交流的重要桥梁和“顾问”作用。
--奥地利议员切尔吉兹
新事物的增长不可避免地是颠簸的。
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与其他九所德国孔子学院一起,组织了100多名德国中学生赴中国参加夏令营。
胡春春清楚地记得,临走前,一位德国老师召开了一次学生会,禁止学生独自进入中国家庭。问他为什么,回答“害怕”;问他害怕什么,然后回答:“我不知道。”。
误读和愚昧忧虑是孔子学院成立之初不可避免的现实。
对许多德国人来说,中国正变得越来越有趣,但它的形象一直是“模糊和不可预测的”。
如何突破障碍?
400多名德国中学生连续四届来到中国与普通中国人交流汉语夏令营。
胡春春说,很多学生在作文中都有同样的感受:在去中国之前,他们认为中国充满了问题,但后来发现,中国虽然不完美,但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他们的热情和好客甚至超过了德国人
“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眼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达完整的中国形象,实事求是地说话。”胡春春说,“孔子学院至此准备就绪!”
在这片土地的另一边,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民,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还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同意:孔子学院就像是打开中国的“钥匙”。
这把“钥匙”通过汉语教学、特色教育、学术研讨会、文化活动等全面的文化交流,开启了多元化的中国,让外国人“零距离感受”。
他们一见面,身高1.9米的奥地利国防大学语言中心主任沃尔特准将就递上了一本由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小册子——《普通汉语会话和军事词汇手册》。
有25名高级军官在国防大学学习外语,3名正在学习汉语。沃尔特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为未来做准备。”
2月14日,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在意大利罗马人民广场举行春节联欢晚会,10万人狂欢。
数据上报后,总部立即致电核实:这么多?!
中国国**席、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温说:“精彩的文化活动让意大利公众看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中国,更像中国文化,更希望与中国密切接触,寻求共同发展。”
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郝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感受到了由冷到热的变化。
五年前学院成立时,他主动联系其他学校开设汉语课,到处碰壁。“现在,不要到处跑,等他们来!我们教中文,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今天的中国,而不仅仅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
在中国的另一边,孔子学院还为外国高级官员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直通车”,成为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涉华顾问”。
2010年,奥地利总统访华,孔子学院成为正式成员;2011年,汉堡市长组织代表团访华,孔子学院也是正式成员;不久前,匈牙利经济部成立了促进匈中关系发展咨询小组,匈牙利孔子学院院长郝也在其中;当奥地利政府的许多部门遇到与中国有关的事务时,他们会咨询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
大约一年前,奥地利议会议员、国民议会社会***党议会小组副主席切尔吉兹女士成为“孔子学院学生”。“你好”、“不尊重”等常见的表达方式,她都说得很好。
切尔吉兹说:“奥地利议会和政府各部门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两国交流的重要桥梁和顾问。通过孔子学院,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立足边疆,聚焦高端,独特的文化交流,让更多的外国人摘掉“有色眼镜”,无偏见、无敌意地看待中国。
30多年前,意大利罗马大学副校长、意大利孔子学院院长马西尼表示,学生学习汉语时,罗马几乎没有汉语,所以他们不得不走近中国大使馆“感知中国”。在今天的罗马,不时可以在街上看到中国人。
马西尼认为,孔子学院的意义在于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多样性,以及中国的各种复杂情况和多样的生活方式。“更多的理解可以消除误解,避免分歧”。
和而不同的魅力
● 孔子学院非零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暴力性,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互利共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
--北岛义弘,日本北岛大学校长
在维也纳市中心的“寸土寸金”一区,维也纳大学将一栋半层教学楼移交给孔子学院使用。
李说,架起中奥友谊的桥梁是孔子学院合作双方的共同理想。在具体合作方面,我们沟通顺畅,办事明确。
例如,中国和奥地利之间的投资大致相同。教室、办公室、语音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外籍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费用由奥方提供,活动项目资金、中方教师工资和志愿者津贴由中方承担。
比如财务管理。总部拨付的资金专款划入对外合作大学孔子学院专户,并严格管理。即使是最基本材料的印刷也必须进行公开招标。
“你不能盲目地花一分钱!”李坦言。
对于中外合作而言,孔子学院的管理必须符合“国际标准”,标准化、精细化。
“‘交叉两边’模式!”马西尼认为,正是中外合作办学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现实有效。
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的白色墙上挂着“和谐”的合影,十分抢眼。
一组三联画,两旁是中国竹,中间是用德文写成的橡树,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已成为“不和谐的和谐”;一幅印象画解构了三联画中的中德符号,将它们融合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成为“和谐中不和谐”。
德国总统康指着图片介绍说,这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学院的理念:尊重文化差异,尊重中外差异,架起中外桥梁。
他的小伙伴复旦大学中国校长耿宝生表示:“孔子学院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卡拉OK、自娱自乐,而是中外合作,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主流的认可。”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已成为孔子学院的“金字招牌”。
在合作模式上,孔子学院以“和谐”取胜;在沟通过程中,孔子学院也注重用“和谐”感动人,不说教、不灌输,与外国人坦诚、耐心、真诚地沟通。
从简单的语文教学平台到全面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多方位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跨越文化边界,寻找交叉点、共鸣点、融合点,寻求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正是孔子学院的《和声经》解决了本文开头的问题。
“非零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暴力”,北九州大学校长、日本孔子学院院长北村吉郎表示,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互利共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促进本国语言和文化的第一次开创性实践。
这颗和平友谊的种子已经在世界上生根、开花、结果,悄悄地影响着世界的文化生态。
“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就会有灵感。”
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兰桑德表示,孔子学院是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中心,为双方提供了客观、平等的交流平台。
匈牙利罗兰大学(Roland University)副校长佐尔坦(Zoltan)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政治家通常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并不支持对方的观点,但他们在中国关系中是例外。他们共同参加了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新的交流平台的活动。
每年12月,世界各地合作大学校长和中外孔子学院院长齐聚北京,交流讨论,带来各国文化的视角。因此,李将孔子学院视为一座“国际桥梁”——不仅是中国与一个国家之间的桥梁,也是世界文化的桥梁。
突破“成长的烦恼”
● 孔子学院还很年轻。要有耐心,让它在风雨中生长。
德阳庆玲机械技工学校
--许,孔子学院总部主任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孔子学院,有人质疑海外是否“文化大跃进”?
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五年,发展迅速。罗兰大学愿意免费提供更大的教学楼,并希望中国能承担一些装修费用;爱尔兰政府计划向都柏林大学提供250万欧元用于孔子学院教学楼的建设,外方希望国家汉办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由于国家汉办没有相关资金,这两个项目不得不搁浅。
事实上,有很多项目还没有得到这样的批准。由于资金限制,中国每年对每所孔子学院的投资将不超过20万元。目前,62个国家的160多所大学正在申请孔子学院。
徐认为,尽管孔子学院发展迅速,但与中国文化推广的需要和其他国家文化推广的成就相比,它们仍然是“先驱者”和“童子军”。
经过八年的高速成长,年轻的“文化使者”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首先是教师的困难。
中国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表示,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重视建立一支拥有3000名全职员工的专业团队;英国文化协会7000多名成员;法国联盟有20000人。
孔子学院好不好?
每年,孔子学院总部都会派出近1万名中国国**席、中国教师、志愿者和其他非全职人员,目前仍在“抓强人”。
25岁的北京志愿者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的孔子课堂上教授汉语。“孩子们非常喜欢汉语老师!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匈牙利学生申请入学,教学压力越来越大。公立教师和志愿者不是全职工作人员,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习汉语。”
四川航天职业学院今年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12年将实现零的突破。
孔子学院总部计划今年建立一支300人的全职教师队伍。尽管一些专家认为“步伐太小”,但这毕竟是一个“零突破”。
二是教材的紧迫性。
两年前,首都师范大学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中国院长饶琴第一次来到比格菲塔高中,几乎哭了起来。
“这所正式教授汉语的学校当时没有设立孔子课堂,几乎没有汉语教科书,甚至没有汉语词典……”
去年,孔子学院在学校开设了孔子课堂,提供了1000本书籍。除了教科书外,还有关于中国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著作。爱中国的孩子终于“有书读了”。
学生增长如此之快,以至于许多孔子学院不得不抄袭教科书。近年来,总部积极支持孔子学院编写本地化教材。然而,仍然缺乏符合各国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层次需要的教材,亟待解决。
“成长的烦恼”通过成长来解决。
“孔子学院还很年轻,所以我们要有耐心,让它在风雨中成长。”徐衷心希望。这也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成都卫校护士专业学校
到2015年,孔子学院预计将达到500所。
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形象从遥远的神秘到零距离的友善,中国人的认知从经济发展到文化认同。孔子学院为不同肤色的人提供了交流、学习、合作的新平台。
“相互学习,用一盏灯照亮另一盏灯。”
300多年前,德国圣人莱布尼茨就曾这样向往中西文明。
前德国下萨克森州议会议长维恩斯特德对中欧对话已经开始感到遗憾,但主要是在经济方面,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尚未充分探索。
“孔子学院可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深入交流,避免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