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怎么样规划自己的未来?(中国大学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英语作文)
2022-07-26 04:30:52文/编者按
战略规划是一种积极主动、面向未来的管理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管理中经常被广泛使用。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追赶状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的时代,高校的定位和规划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国大学如何理解战略规划?如何规划你的未来?
本刊刊登了教育部教育规划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大学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情况。
中国大学重视战略规划吗?
研究发现,中国高校非常重视制定发展规划。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高校都制定了五年规划,其中超过2/3的高校制定了中长期规划;超过80%的学校有特别计划。
调查表明,被调查学校普遍认同战略规划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战略规划对学校定位、达成共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同意“高校不是企业,不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指标”,“学术规划不可能”,“规划只是挂在墙上,画在纸上”。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制定了五年计划。约19.77%的学校在2000年(含2000年)之前开始制定,最早的是1949年。但其中近一半(49.72%)是从2010年开始制定的。教育部要求下属高校在2010年之后制定“十二五”规划并向公众公布,这说明高校总体制定五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制定五年规划的影响或要求。
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官网
制定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完全是学校的自发行为。67.72%的学校制定了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其中超过10%的学校在2000年之前开始制定中长期规划,最早的是1955年。可以看出,中国大学与经济和社会的其他方面一样,有制定目标和规划的传统。从层次上看,211本科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比例分别为81%、67%和62%,211本科院校明显较高;从属性上看,下属高校、省市直属高校和民办学校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比例分别为77%、65%和74%,省市直属高校比例最低;在类别上,综合性大学、产业特色大学和高职院校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分别占76%、64%和62%,综合性大学所占比例最高;从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大学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比例分别为64%、66%和78%,西部大学最高。
在回答制定战略规划的原因时,得分最高的选项是“学校发展的内部需求”,其次是“上级行政部门的明确要求”,这表明学校规划的核心因素是内部发展需求,这是学校面对发展需求的自觉理性选择。同时,上级的要求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大学规划体现了谁的意志?
研究发现,学校领导是对规划影响最大的人,高级教授和学科领导、学院院长、系主任和上级主管部门也对规划有很大影响。学生和校友的影响力较弱。
规划过程可能会受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影响。为了确定对战略规划制定影响最大的群体,调查询问了九类人,了解他们对战略规划制定的影响。一分表示“非常不重要”,五分表示“非常重要”。得分超过4分的人有五组,依次为:学校领导、高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学院院长、系主任和上级主管部门。结果表明,这五个群体对学校规划的影响最大。教师和外部专家也会对规划产生一定影响,而学生和校友的影响较小。
各级学校规划受学校领导的影响很大,其次是部门负责人和学院负责人。各部门和办公室负责人对各级学校的规划和制定有着相似的影响,而学院负责人则不同。本科生校长的影响很小,而专科学校校长的影响很大,可能是因为专科学校涉及的学科更少,学院更少,所以每个学院的影响都很大。上级机关对学校规划的影响也更大,但不同级别的学校之间存在差异。本科院校受上级影响较小,而专科院校规模相对较大,这可能与专科院校与地区、行业或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关系较大有关。普通教师对计划的制定影响有限。普通教师对专科学校的影响较大,其次是211本科教师,非211本科教师的影响最小。同样的分布也反映在学生和校友的影响上。大专院校更注重对外部专家的态度。
总体来看,非211类高校的规划主要受学校领导的影响,而其他群体的参与度普遍低于其他层次的高校。虽然学院领导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他们相对考虑其他群体的建议,规划相对更能反映外部参与。
大学规划的专业化程度是多少?
研究发现,985和211所高校的规划工作更加专业化。超过80%的211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规划机构,而只有48%的非211所大学和19%的大专院校。高校在战略规划过程中普遍重视决策研究。
在被调查的大学中,175所建立了专门和独立的规划机构,占总数的46.54%。这些机构在2000年及以后基本成立,特别是2006年以后达到高峰;大多数没有特别规划部门的学校由现有的行政部门承担,如学校办公室、科研办公室、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研究室等。
四川航空学校好吗
不同层次、不同归属的学校在规划机构设置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学校层面来看,211所本科院校设立专项独立规划机构的比例高达82.26%,非211所本科院校的比例为48.84%,专科院校的比例仅为19.19%。从学校所有制来看,81.82%的教育部直属学校设立了专项规划机构,44.18%的省市直属学校设立了专项规划机构,只有25%的民办学校设立了专项规划机构。
达州市萼山职业技术学校
在设有规划机构的高校中,46.86%的规划机构由校长直接管理,42.86%的规划机构由常务副校长或副校长领导,9.14%的规划机构由党委领导;一所大学由校长领导。
在规划机构专业化的基础上,高校战略规划越来越重视制定过程的专业化,即规划的决策研究。纳入高校研究视野的不仅包括高校的传统和现状、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环境及相关政策和战略规划,还包括同类高校的发展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的学校将根据自身特点,在不同地区重点制定政策,表现出明显差异。例如,211本科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更加关注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些大学都是高水平的,其发展目标通常是世界一流或国内一流的大学。因此,他们非常重视了解国际高等教育形势和世界其他大学的情况,但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他们对其所在地区的关注较少。非211本科、专科、省市学校或民办学校、行业特色学校十分重视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学校的办学特点大多强调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他们将在规划中密切关注政策,特别是该地区的政策导向,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西华师范大学学科语文就业
哪些大学更容易受到政策变化或领导层变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综合性大学对政策变化的适应性最强。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最依赖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民办高校、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和西方学校的规划和实施更容易受到学校领导换届的影响。
在教育政策对大学的影响方面,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受国家或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最大,更高比例的大学同意“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经常变化,战略规划缺乏稳定的政策环境”。同意这一观点的综合性大学比例相对较低,其中985所大学最低。由此可见,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在政策环境中寻找发展空间。他们严重依赖州或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此外,学科和专业单一,政策一旦改变就很难调整。由于专业分布广泛,综合性大学相对更能适应政策变化。然而,985所高校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处于高校分层的顶端,国家政策对其发展的支持最大;同时,由于学科综合实力较强,这些高校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广泛的资源争夺渠道,不容易依赖单一资源,国家政策的变化对其战略规划的影响最小。
近几年来,中国社会批评的一个现象是“政绩工程”。高校的这种情况如何?学校领导层的变动是否会影响现有战略计划的实施?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高校对此认识不高。在1到5的商定值(1表示“强烈不同意”,5表示“强烈同意”)中,“学校领导层变革会议极大地影响了现有战略计划的实施,使战略计划缺乏实质性价值”的平均值仅为2.89分。然而,有几类学校的分数相对较高,例如私立学院的平均分数为3.1,具有行业特色的西方学院和大学的平均分数为3.0。这表明,这些大学的规划和实施相对受到领导层变动的影响。
如何评估和实施大学规划?
研究发现:学校水平越高,越注重使命和愿景,民办学校更注重具体实施计划、年度计划和实施;在评价中,学校级别越高,越倾向于使用内部评价;资源配置和人员评估是实施该计划的两个重要手段,但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规划能否有效实施,一方面体现在规划本身是否科学,另一方面体现在实施和评价过程的合理性。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2020分数线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
四川核工业工程学校有哪些专业
就规划文本而言,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内容覆盖上存在一定差异。级别越高,任务、愿景、发展目标、环境评估和分析的宏观方面表达得越清楚。下级高校更加重视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重点工作的准确规划。其中,民办高校的规划较为完整。这些学校可以很好地将从宏观考虑到微观实施的所有环节都写在规划文本中,基本分数高于平均分数。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权责关系更加明确,其运营模式可能更类似于企业,而战略规划模式也更类似于企业。
高校将采取措施促进该计划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将资源配置、人员评估和计划的实施联系起来。在这方面,不同层次和归属的学校表现出显著差异:211本科生非常重视资源配置与规划的结合;大专院校重视规划与人才评价的结合;非211本科课程的规划与人才评估或资源配置结合较弱。在不同隶属关系的学校中,下属学校的人员评价与规划的关系很小,规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与资源配置相结合;省、市直属学校规划实施中的人员和资源配置支持薄弱;私立学校非常重视规划和实施与人员评估和资源配置相结合。可以看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211所本科院校和所属高校高度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大专院校高度重视行政手段的运用;私立学校在注重使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的同时;非211本科院校和省市直属高校在结合规划和实施具体措施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在对计划实施情况的评价方面,52%的被调查学校采取了内部评价的形式,32%的学校采取了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中,211所本科以上院校67%采用内部评价形式;学校级别越高,越容易采用内部评估,学校级别越低,越依赖外部评估力量。(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