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_未来制造业需要何种人才和技术
2022-07-26 00:27:37文/《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日前发布。教育部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
《指南》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文件,是“1+x”规划体系的11个具体规划之一。《指南》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全面过渡到实施阶段。那么,未来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如何培养这些人才?
人才已成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瓶颈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国家制造业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说。
彭山职业高中招生简章
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无法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需求。
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介绍:“制造业人才队伍的突出问题是:一是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大国领先人才和工匠短缺,基础制造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短缺;二是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专业人才-产教深度融合;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社会发展中制造业一线劳动者,特别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整体地位和待遇较低,发展渠道不畅。"
以机械行业为例,中国机械行业企业中约60%的产业工人具有高中以下学历。
成都有什么空乘学校招生
“需求量最大的技能型人才,初级工人较多,高级工人较少;传统技术人员较多,现代技术人员较少;单一技术人员较多,复合技术人员较少;短期培训技术人员较多,系统培训技术人员较少,‘特长’缺货。”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表示。
来自大国的工匠和创新技术领导者是需求的核心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十大改革重点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农业机械设备、新材料、,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设备。
四川巴中鼎山中学
该指南预测了2022年和2025年这十个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总体而言,到2022年,总的人才缺口将达到1900万人以上,而到2025年,总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详见“制造业十大关键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图)。
因此,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准确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是《指南》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分析:“制造业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做什么?另一个是怎么做?做什么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怎么做是技术+技能型人才。”
从《指南》确定的人才培养主要任务可以看出,大国的工匠和创新技术领导者,以及技能短缺的人才,是未来制造业人才需求的核心。
四川中医药高等学校宿舍照片
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姜说:“与过去相比,指南对人才提出了要求,突出了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列为制造业人才的第一关键能力和素质。”
大专招生计划将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倾斜
根据《指南》的规划,到2022年,制造业员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年以上,其中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22%,高级技术职称能人才在技能工人中的比例将达到28%左右。人才分布、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果显著增强。到2022年,形成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成都经济贸易学校地址
创建这样一个团队涉及人才培养、使用、流动、评估、激励等方面,但基础是教育。《指南》将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分为43项重点任务,其中22项由教育部单独牵头或由其他部门联合牵头。
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电话
“把制造业相关院校建设成为‘工程师的摇篮’”,这句话在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的任务中相当引人注目。分解后的第一个关键任务是确定一批有资质、有意愿的制造业相关试点院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包括应用技术类院校)发展模式,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王说,《指南》提出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扩大制造业专业基础研究和专业科研博士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第二和第三个关键任务是: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相关专业倾斜;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性。专家指出,这两项任务,特别是后者,可能成为相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契机。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制造业与教育一体化发展、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能型工匠和高级技术职称能人才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全体员工素质提升等五大重点人才工程,以促进人才培养。对此,王透露,这些项目将与现有的教育项目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