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今年高考的题目作文)
2022-07-25 11:33:33文/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高考语文刚刚结束,作文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哪个问题有效?哪个更糟?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地想,如果我去考场,我能应付吗?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热议”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总趋势
今年大部分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命题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平。首先,我们应该注意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近年来一个日益明显的命题趋势。比如《上海卷轴》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人的心里总有一些硬的东西和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关系到我们能否创造一个和谐的自我。”你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和话题来写这段话。候选人必须理解并了解人们心中的“硬”和“软”的东西,如原则、信念、感情等,才能开始说话。要写好这样一篇作文,你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是这个或那个,也可以用著名的格言来写。近年来,上海作文题以思辨为主,往往带有哲理性。除了使用语言的能力外,他们还特别注意思维能力。这样的问题很难“设置问题”,通常就读量较多的候选人自然会表现得更好。
另一个例子是浙江卷。所提供的材料是古人所说的“言为心声”、“体如人”。作品的风格和品味应该与作者的个性相一致。然而,金元好问却认为“心画的声音总是扭曲的,文章宁愿再见人”。这意味着作品的风格和品味可能会偏离作者的个性。要求候选人写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也需要辩证思考和更多的就读积累。
我最喜欢的是广东卷的问题。提供的材料包括:“看天空的光和云影,你可以测量天气、雨和雪,但很难超越你的视力;打开电视,你可以知道全球的天气,但看云的乐趣更少。漫步在森林中,你经常看到草长,金莺飞,枝叶枯萎,盛开,但你可能无法详细阐述南花鸟之美,树木之性;只需点击鼠标,你就可以知道物种、生物迁徙和进化的概要,但你闻不到花果的香味,也闻不到丛林的气息。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似乎很遥远。“考生需要就这个自定题进行写作。这个话题涉及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异化、人类情感的减退等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信息社会的发展都是最近的热点问题,候选人一般都会做好准备。但是写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不仅要关心自然,还需要一点哲学思考。《浙江卷》和《广东卷》两个作文题目都达到了标准。
重庆有哪些大学有幼师专业
一些在就读中需要“见底”的命题将对创造就读氛围起到指导作用
富顺两校职业学校学费
今年最好的作文问题的共同点是更接近理性,需要他们自己对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和改进,或者浓缩成某种观点进行讨论。这是值得肯定的,反映了改革的趋势。当然,高考作文应该考语言表达能力,但语言能力的根本其实是思维能力。
绵阳理工学校简介
在互联网时代,所谓的“自媒体”盛行,人们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许多极端、片面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学生语文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思维能力低。片面、极端、虚无主义、格格不入,往往是因为思维混乱。事实上,无论是传统语文教育还是现代应试教育都不重视思维训练。语文教学应重新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正确的方法是将语言表达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因此,高考作文命题更接近理性,这既是选材的需要,也有利于扭转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
如今,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对就读,尤其是课外读物重视不够。语文课很精细,但学生缺乏独立就读,尤其是课外就读。许多学生已经高中毕业,但他们没有能够培养他们的就读兴趣和习惯,甚至没有学会如何完整地就读一本书。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义”,即多读书,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一些高考作文命题侧重于考查就读条件,如上海卷、浙江卷、教育部的“语文卷”命题,这些命题都与就读有关,需要通过就读“垫底”。这些命题对语文课堂就读氛围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接力棒”作用。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也相对贴近社会生活。它测试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考生可以说,只要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论社会现象,并上升到理性的理解,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收获,并能够达到实际水平。例如,全国第一卷和第二卷都很好。第一卷提供的材料是:由于我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总是接电话,经过多次劝说后拒绝更换,为了生命安全,我女儿***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其父亲进行教育惩戒,并将举报张贴在官方微博上。这件事赢得了不少网友的好评,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讨论。提问者要求考生写信给他的父亲、女儿或其他感兴趣的人,表达他的态度和观点。这个问题材料揭示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学生必须有话要说,通过写信,他们可以合理地写作。
当然,贴近现实生活并不排除运用想象,而最好是激发想象,只要这种“想象”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更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例如,安徽卷中关于“蝴蝶的翅膀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它们具有特别的微观结构,在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五颜六色……”,这将提醒考生普通印象和科学观察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发许多关于科技、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该课题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想象力。候选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
命题的层次因地而异。有些人缺乏新的想法,很容易被复制。有些主题不清楚,很难开始
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谈论”作文问题,回到教学和高考的要求上来,但高考作文的命题比人们的讨论和想象要复杂得多。由于高考具有选材功能,作文试题的设计与试卷中的其他命题一样,应充分考虑难度系数、信度和效度的要求:作文试题难度适中,考试成绩(分数)相对可靠、稳定,并且必须测试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就读题和知识题相比,作文题的设计更麻烦。我们不仅要创新,还要安全。我们应该防止相似性并设置问题,还应该考虑评分是否具有足够的区分能力。可以说,我们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绞尽脑汁,提出问题绝非易事。
从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省市水平明显参差不齐。一些省市的作文题缺乏新颖性,比较“老套”。例如,江苏的“智慧”、四川的“诚信智慧”、湖北的“喷泉泉”、重庆的“残疾母亲”故事、福建的“路”,都比较平淡,容易被复制。
还有一些高考作文题含义不清,缺乏必要的规定。乳山冬娟的名字是农村的一句谚语:“丝瓜藤,肉豆须,无法区分。”意思是丝瓜藤和肉豆茎一旦缠绕,就很难区分。一个孩子想区分两者。结果,院子里缠结的丝瓜和肉豆的茎叶被撕掉了。父亲看起来很滑稽,说:“种它们是为了吃,不是为了区别!你只需要照顾它们长大,然后摘瓜子和豆子吃。”考生必须根据这些材料写作。这个问题的问题是缺乏必要的规定。这是从生活中看到结果的暗示,还是探索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有点牵强,人们都无法开始。这是命题的禁忌。
北京的作文问题也值得注意。去年底,北京提出要改进语文教学21其中,建议改进评价方法,在高考中设置“选修”作文试题。今年的北京卷实施了这种“选择性”,并指定了两个主题。这种改进应该得到肯定。然而,这两种选择的难度是不同的。一种是“与英雄共度一天”。很难想象与一位早已逝去的英雄在一起,这需要强大的想象力。第二个问题要求你写下什么样的事情让你“深深地爱着灵魂”,这要容易得多。据估计,绝大多数候选人将选择第二个问题。这样,就无法实现“选择性”的预设效果。
事实上,省市的语言命题水平可能在作文中最为明显。还是今年十三省市是自治命题。据悉,明年绝大多数省市将使用全国统一的名册。如何实施即将到来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而如何使其既有利于选材,又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产生积极的接力棒作用呢?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温汝民)
考幼师要什么学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