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扶贫文化走进千家万户_介绍苏州非遗技艺
2022-07-23 10:48:53文/二千零一十一9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雷山县政府共同成立了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创新中心,旨在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2016年,贵州省文化厅与学校共同成立了贵州省传统工艺工作站。如今,这一与高校、设计机构和民间艺术研究人员相关的平台,已逐渐成为振兴传统工艺、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起点。在过去的四年里,工作站一直在探索黔东南传统工艺的振兴,旨在振兴贵州传统工艺。组织了多期传统传承人的研究和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范说:“传统工匠应该把现代审美观念与市场认可相结合,创造更多的物质价值,培养新的传承人。”无论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它还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突出高校的价值。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这既是高校应有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高校的初衷和使命。
成都金海洋创意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工艺人才为振兴农村文化服务
平昌鹰才学校官网
选择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原因
雷山县西江镇马寮村是该工作站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工作坊之一。马寮村曾经面临“空心”的局面,银匠们纷纷出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能力建设,在贵州和雷山县为传统工艺传承人举办了讲习班。
潘是马寮村“80后”银匠,苗族银饰的县级继承人,长期从事外地银饰加工业。2022年初,他主动联系在国外发展的村民,通过参加工作站的银作坊,回到村里建立了六个银作坊,成为***和银产业发展的领导者。
村民们还联合成立了“银匠协会”,采取“公司+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吸引银匠重返山寨。全村113户筹集100万元,向雷山县申请扶贫资金58万元,将废弃小编改造成银饰加工车间和银绣传承大厅。
学校的专家教银匠如何制作品牌,例如在银首饰上刻名字。他们希望通过工艺站的引导,能够带动更多的穷人依靠传承银饰技艺走上致富之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能,工作站在多个方面蓬勃发展,在黔东南建立了一批“大学+企业(合作社)+学生”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以帮助消除贫困,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农村。“工艺工作站的任务是做好人才培养,扩大技能传承,带动产业发展。”贵州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手工业学院院长赵刚说。
四川省德昌县高级职业中学
“创意”+“设计”推动传统工艺发展
近两年来,学校组织了以“创意贵州雷山篇、李同龙篇”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研究与设计。工作站组织毕业生、专家和设计师多次深入马寮村调研,结合当地传统工艺和文化元素,设计了15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进行研发。
其中,2022-2022年《创意贵州——李文章》派出20多个设计团队,拥有400多名研发人员,贵州传统工艺再设计项目50多个,项目投资200多万元,研发产品1000多个。
成都市庄园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地址
在大学的三年里,陈是一名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日常课程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制造技术。临近毕业,他为如何设计毕业作品而苦恼。
温江区燎原职业学校官网
去年11月,学校组织大学生参观贵州雷山。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他不仅了解了黔东南苗族的文化环境,还学习了蜡染和银饰制作的基础课程,参观了马寮村的银绣传承馆。
乐山卫校招生要求2020
回到学校后,他用类似沙盘模型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苗寨的空间和构成,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原始苗寨的保护中来。近日,他的《云上的苗寨》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并被评为苏州创新博览会优秀作品。
范说,贵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是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师生们可以到贵州偏远山区感受民俗,观察地形,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创作提供灵感。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深入领域接受劳动教育,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助于消除贫困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工艺种类繁多。然而,传统手工艺难以突破传承人手工艺的瓶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脱节,从业人员的生活困难更加突出。多年来,学校一直在不断探索突破的途径。
贵州省贞丰县土布镇在工作站的引导下,以“土布工业”为主导产业,各车间形成“生产+电商”的产销链。通过贵州旅游产业相关平台,推广吐蕃产品和布依族服饰,宣传吐蕃和布依族文化,形成“中国吐蕃特色旅游小镇”、“中国吐蕃商贸中心”、“中国手工布艺城”的产业集群。
当地一位刺绣师说,制作土布的整个过程是由近100人集中纺纱和缝纫。刺绣工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月收入1500元。土布床上用品、袋子和衣服的销售都很好。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东村的当地靛蓝染色传承人鲁在工作站的指导下,与同村妇女成立了以靛蓝染色和侗族服饰为主的合作社。他们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开办精英培训课程,为村民进行技能和市场培训。目前,该合作社有600多个成员,还获得了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专利。
未来,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将继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之路,完善葛头村、唐安洞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示范项目,在通井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技能培训,协调传统建筑改造升级试点规划,扩大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案例。他们继续将东方文化创意企业引入贵州进行协同生产,并继续支持苗妹、杜鹃等品牌的创新设计。
(数据和信息来源:苏州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