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泉水”
2022-07-23 06:55:41文/面对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国家双高中计划等重大建设任务对人才需求迫切的新形势,青岛职业学院大力实施了以德治国、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保留等关键环节,推进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助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磁场”具有高度的全局服务性。青岛职业学院坚持“四有”标准和“开放创新、跨境融合、协同提升”的理念,从高层次推进人才引进,优化人才聚集方式,努力促进人才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相适应,与当地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一是发动机品牌人才引进的影响。立足青岛本地发展需要,以招收年轻人才为立足点,创新实施人才引进依托“校园招收”、“高校人才直通车”、“海外博士青岛行”等渠道和平台,实施“300工程”(即引进和培养100名博士和高层次人才项目、向青年推广100名硕士项目、培养100名“四梯队”名师项目),准确招收和引进人才,有效聚集国内外一流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人来校工作;二是落实人才引进奖金政策。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下发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定文件,积极争取与市委编译办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动态优化岗位结构比例,充实教师队伍和岗位总数,努力构建与国家、省、市人才支持计划相衔接的人才引进支持体系;第三,加强灵活的人才引进。学校建立了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流动机制。学校依托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大型(高科技)企业,聘请行业企业大师、著名工匠、高级专家、学者或高层次产业人才来校兼职任教。在过去的三年里,该大学共聘用了100多名行业教授(特聘教授)融入校本团队,打造了一支双师结构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推动了模块化、项目化的教育教学改革。
遂宁高职学校有哪些
峨眉山市旅游学校电话
四川省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
成都市幼升小政策解读 2021
巩固人才培养“奠基”,打造高效团队。一重点是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青岛职业学院推进实施“名师工程”,建立名师工作评价报告制度,积极发挥名师引导青年教师的作用。学校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与教师评价、晋升或职称聘任挂钩,对师德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每年9月设立“师德建设活动月”,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和全体教师节集体宣誓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工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开展新老教师配对、“一站式”导师等特色鲜明的师德活动。第二,努力完善教师成长机制。青岛职业学院依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技术专家、省级名师工作室和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全面推进专业领军人才标杆提升计划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努力打造集师德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创新、科技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雁形教师群;实施新教师入职教育教学试用制度,落实新教师教学准入机制,实施新教师入职试点计划、青年骨干教师企业临时(后续)培训计划、信息化教学能力定期全员轮换计划,全面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三是共同开拓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学校依托企业培养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将企业技术引进校园,将校园人才输送给企业,实现双向交流、合作共赢。依托青岛市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优势,与海尔、海信、明月海藻、海湾集团、东方影都、酷特等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其中,化工技术专业集团与明月海藻集团共同建设的教师培训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基地。实施一体化企业研发培训模式,先后挂牌建设教师企业研发培训基地40、徐振超、皮金军、周勇、郭锐等著名行业大师和技艺精湛的工匠被引进校园。目前已建成1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孵化器。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环境怎么样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路线图”,是人才汇聚的温度。一是优化制度,统筹规划。青岛职业学院牢固树立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共享发展”和“尊重人才”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全部工作。学校党委发挥积极作用,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等,系统指导学校人才和教师发展工作。顶层设计发布了10多个体系文件,为学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二是优化环境,保障服务。尊重人才发展规律,树立专业化、国际化、智能化、一体化意识,在全校设立人才服务专班,设立人才服务联络人和服务专员,推进人才服务规范化。落实二级部门人才工作的主体责任,完善引进和使用人才并举的用人机制,为每个人立志成才、人尽其才创造良好环境,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三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学校继续深化岗位管理、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完善以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和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打破“五位一体”,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分级用人改革和平行岗位、平行职级的人事制度改革,争先恐后、能上能下、稳中求进、人尽其才,吸引、留住、用好优秀人才,增加新的动力;引入激励性绩效分配制度,继续扩大分配总量,将“四项技能”服务、培训等创收收入纳入分配,通过“多劳多得、多劳多得、少劳多得”的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的新活力。
近年来,有4名教师获得了“万人计划”人才和荣誉称号、国家技术专家、国家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46项省、市人才素质工程标志性成果。
(记者胡月潭孙燕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