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84年11月9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费沛宜抵达时,提出了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议。一年后,原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落户天津,与原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合并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36年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紧紧围绕职业教育,探索了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支柱的“中高级本科生”直通式培养模式,建设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立交桥”。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总结摘要和推广的探索和经验?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在“国际合作”中:坚持传统与基因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高级专家,还需要中级技术人员。建议将资金援助与技术援助相结合,建立多个培训中心,主要培训核电和电子相关的中级技术人员,用资金援助购买设备,用技术援助进行专家培训nce。”1984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费沛宜向中国提出了这一建议,中国成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始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机会,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引进消化吸收”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创新走出去”。
凭借国际合作的传统和基因,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关注的焦点。2022年6月,在泰国投资建厂的天津锦荣天宇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在学校第一届毕业典礼上与6名泰国学生签订了劳动合同。泰国学生周很惊讶:“我离开学校之前没想到会被企业录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服务“走出去”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级技术职称能的留学生。
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不断提高,学校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2016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成立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柬埔寨鲁班讲习班、尼日利亚鲁班讲习班,传播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声誉。
Kheng sambasmargde是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的教师。他参与了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柬埔寨鲁班讲习班项目的建设。关于鲁班车间的培训,他坦言:“太好了,编辑老师希望有机会继续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在天津市各部门的帮助下,马最终获得了天津市人民政府的奖学金,成为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以“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高效利用”为研究方向,借鉴中国经验,解决当地电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同样来自柬埔寨的陈美林毕业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获得机电一体化学士学位,之后被聘为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的专业教师。回顾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她感慨良多:“我在这里学习汉语,了解并爱上了优秀的中国文化。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学生,我会在每一节课上与他们分享我在中国学到的知识。”
目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连续9年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企业合作,为具有学历的留学生提供教育,在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独树一帜。
在校企合作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入学第一天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交融,这得益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多年来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不断拓展和提升,上演了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景。
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教育学院经理Michael Hendrik先生。,表示:“多年来,天津中德与大众汽车的合作不断深化,通过‘双动力’项目培养的人才逐渐成为各自岗位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我得知学校与大众合作开展‘双动力’双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时,我是第一个报名的,成为大众第一个‘双动力’项目机电班的一员,也是班上16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经过三年的双修,我接触到了高端的实验训练设备,尖端的理论和技术,先进的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水平和岗位培训贴近生产实践。毕业后,我系的qrk(管理控制质量控制员)凭借出色的表现,于2022年底获得大众集团“世界最佳学徒”奖。”这是“双动力”班2022届毕业生尹的学习心得,“双动力”合作项目是学校产教深度融合的生动案例之一,也是中德两国培养技术人才的典范。
目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成熟,并已被复制到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为试点,学校与博世力士乐共同实施“功能与软件开发工程师”人才项目。按照“项目+团队”的模式,在企业国际化团队中开展了工程机械软件系统知识的学习和软件架构的开发与培训实践,成功转型升级了专科层次的“双系统”模式,真正应用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来自2022年德国专业本科生班的杨是中国特色“双元制”模式的受益者。杨告诉记者:“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让我提前接触到了工作环境,深刻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持续广泛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优势。目前,学校已与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中广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与荣成集团共同发起建设“天津金属材料与质量管理工程工业学院”,与天津市津南区政府合作成立“碳中和的应用技术与职业创新学院”,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和价值链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创新创业”中:突出特色和追求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园内的一栋两层楼房里,有一个“创业工作室”,专门为负责“创业与创新”教学的教师设立。学生可以在这里向老师提问,开展“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和追求。学校构建了“政、产、学、研、投”六元联动的大众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共有326家企业报名,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
李是斯莱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今年刚从天津中德毕业,在校期间报名成立了该公司。随着公司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积极与母校合作,建立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实习基地”和“库营讲师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他说,在母校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了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创业研习班聚集了一批“中国同胞”,实现了共同的理想。
在2022 10月11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来自天津和德国的张明哲获得了国家银牌。他是2022年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大学后,他参加了创新创业中心主任张志强教授成立的新时代学习小组。这个团体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一起学习和进步。在这里,张教授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推荐他加入“天使眼”科研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宝贵想法带入实验室进行润色。张明哲等成员一起探索知识盲点,反复修改商业计划书,熬夜美化项目报告PPT,无数次调试代码,在实验室开发迭代第三代导盲产品,度过了一段艰难而深远的时光。正是这种经历使他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创新工程。
现在,用张自己的话来说,“我不再是以前的‘小白’,我过去不敢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但我可以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这不仅是因为我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也因为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迅速提高了我的综合能力”。
(本报记者刘谦、陈建强、通讯员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