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之笔,与区内学校共同进步(师生携手共创美好校园)
2022-07-23 00:48:18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的热潮,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因势利导,因势利导,依托专业优势,整合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准确对接高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精准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教育红利。
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是教学改革的创新起点
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直接面临人才服务不足、校企供需不匹配、毕业生适应性不足等问题。认真梳理问题清单,积极探索协同教育长效机制,准确服务高新区企业,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目标导向——精准实施是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当发现问题时,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解决。学校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实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地区学校联合建设工业学院,提高学校为当地服务的能力
学校与高新区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对接,与高新区共建先进制造业学院。学校本着“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将专业嵌入产业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快特色专业建设。自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设立了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国家重点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6个国家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六个试点专业,培养机械制造、自动化等专业环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围绕“建基地、建平台、建团队、建标准、建专业”构建产教融合社区。
工业学院以高新区产业门类为依托,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先后建成了先进制造业研究院汽车制造学习中心(依托东风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学习中心(依托襄阳轴承),车身制造学习中心(依托东胜机械)、新能源汽车制造学习中心(依托骆驼集团)五个学习中心,其中航天制造学习中心(依托中航工业航天救生装备)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协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
工业学院通过“政府部门+专业群体+产业骨干企业”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积极服务于本地区先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构建学校、地方企业、企业之间的协同教育机制,实现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订单培训、员工培训等深度融合。
工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先后建设了国家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汽车制造教学资源库等重大项目。工业学院的成立,促进了专业群体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促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课程(项目)与具体岗位的紧密结合,实现了校企合作从点(企业)到线(产业链)、从线到区(高新区)的升级,解决了学校服务地方覆盖不足的问题。
--创新“三定(定)”模式,实现校企供需无缝对接
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口”,谁能更深入、更脚踏实地地做好产教融合工作,谁就能率先发展、赢得优势。学校建立了更加开放的办学体系,在更多领域探索产教融合,创新“三定(定)”人才定制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新区企业的人才需求。
1、园区订单,全面解决区域企业高端技术人才需求
自2003年以来,学校通过新生选拔小组班、二年级招生小组班、三年级定制化助教班等形式,对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职称班”订单培训,先后设立“神龙班”、“香洲班”、“金鹰班”、“王谦班”、“云康班”、“骆驼班”,“江山重工班”、“中日龙班”、“中航精密机械班”、“复大东康班”等,服务规模以上企业80余家。为了满足园区众多中小企业对具有先进制造技术技能的人才的需求,襄阳高新区与学校签订了委托培训协议,确定了委托培训的规模、主要产业针对性和政策保障措施,形成“一揽子订单”,并实施招收订单培训。
2、行业定位,明确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
在打包订单中,工业学院通过调查和协调园区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整合不同企业相同或相似的零星需求,并根据行业细分方向,提出目标类专业。通过发展园区现代学徒制培训,组织行业专家对汽车制造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订单专业方向和规格进行培训,有效缓解了园区先进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实现了园区、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3、企业定制,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根据基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定制的原则,工业学院实行“一个企业一个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模式。在通识课程层面,工业学院订单班实行统一开放、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满足装备制造业的一般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层面,根据行业细分方向提供不同的专业课程,以满足类似职位的一般要求;在专业发展课程层面,根据企业特点,定制相应的企业课程,以满足不同企业岗位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探索“三定(定)”人才定制化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学生通过实训和实习实现就业无缝对接,解决了学校与企业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构建“岗位一体化三步走”实践教学模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
西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大专
学校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岗位的岗位需求,科学构建“岗位一体化三步走”实践教学模式,按照“校内岗位培训”、“园区岗位轮换”、“企业岗位置换”渐进式开展教学实践。
校园培训: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分层分类教学,通过认知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培训、预约任务培训等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基本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群体)要求的“新手”。
园区轮岗:通过实施多学期分段教学组织,学生在园区各企业的典型一般岗位上轮岗培训学习、实战培训和多元评价,重点加强学生在不同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和分析能力,熟悉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实现从新手到“岗位助理”的转变。
企业就业:学生可以在园区定制企业进行定向技能提升的就业安置。通过半年的岗位实践,我们可以获得技术储备,增强学生解决现场生产问题的能力,优化生产流程,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专业素质高的“合格员工”,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岗位一体化三步教学,实施企业工作、学校学习、工匠培训、创新创业一体化设计,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模块,每个学习阶段都有目标、任务、措施、时间安排、具体要求、评价方案;教学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从一般到特别,形成了一个多环节、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渐进式能力培养确保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学校通过构建“渐进能力、多元化人才”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1+x”证书制度、学生技能竞赛项目、工匠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信用银行,开展“能力成长一体化”教学评价,使高职教育成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结合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实施了“课程教材资源证书竞赛团队”课程建设项目。联合主持国家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教学资源库,与园区共同开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网络精品课程和企业课程。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高效课堂,建设近20亩课堂,有效支持2022冠状病毒疾病防控过程中勤工助学、企业培训等网络学习。
自贡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2021招生计划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的网址
“岗位一体化”三步实践教学模式和“渐进能力、多元化人才”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升级、教学环节与生产脱节、毕业生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实现毕业生“能顶第一个岗位,能转多个岗位,可持续发展”。
改革创新一个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产生了共振叠加的实效,使学校人才培养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效果导向——人才奖励是教学改革的可喜效果
四川成都卫校大专学院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获得了450多个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奖项,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金相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创业大赛一等奖等。毕业生双证书率和就业率均在95%以上,其中本地就业率在60%以上。学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指定为湖北航天化工研究院(航天42所)培养人才的湖北省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以“全国优秀共青团成员”朱、国家科技创新一等奖获得者苗殿武、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践行工匠精神”叶磊为代表的优秀人才。
孝泉师范学校怎样收费
--产教深度融合。依托襄阳高新区的产业优势,学校建立了24个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了4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襄阳高新区所属企业共建了近20个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推动襄阳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牵头与一批国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单位、数字车间等合作,数字生产线示范企业、机器更换和智能工厂培育企业建立了襄阳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工教融合)联盟,搭建了技术技能交流合作平台,帮助襄阳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的排名从32位提高到29位。学校批准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完成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项目165项,获得各级教育科研奖励152项,获得国家专利228项,每年完成技术服务项目和公益服务项目230余项。
--辐射驱动效应逐渐增强。“三对接一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智能制造的高职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探索与实践”等项目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日报》、《襄阳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多项成果,在鄂西圈高等职业教育联盟、湖北省职业教育协会、中国职业教育协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多次作了典型发言和会议交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所高校来校交流。
回顾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协作教育的实践,其蓬勃的生命力和良好的效果是可嘉的。今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将以更高的地位、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努力,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实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赵涛程洪涛龙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