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课堂教学新形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2022-07-22 22:59:17文/十年努力探索云教学的实施路径;取得了很大成绩,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6月以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规划》确定的“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材形式,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的建设任务,开辟了改革探索与实践之路,全面推进了“目标具体化-课堂信息化-评价对象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教、学、管、评”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努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数据中心,拓展数字资源,建设智慧课堂,培养教学能力,改造课堂教学环境;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云教学、云教材、云管理、云评价”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过去的10年里,20000多名学生和所有教师受益于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一做法也引起了上级和兄弟院校的高度重视,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全面升级改造
明确课堂教学行为目标
成都华大医药卫生学校单招分数线
围绕关于“如何将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目标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学院着力于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学内容的重组。在对目标岗位的选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后,学院制定了职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技能和素质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根据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对其进行分类,以建立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院努力确保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重组课程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整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术融入传统课程,并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充分接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院将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等方面重点关注课程单元(模块、任务、项目)的知识目标六个维度,从感知、准备、引导反应、机械动作、复杂反应和适应六个维度分解能力目标,从接受、反应、判断、组织和道德形成五个维度分解质量目标,实现课程目标向课堂教学行为目标的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和可追溯性。
在此基础上,学院大力推进课程内容数字化改造,进行创新“云教科书”。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智慧资源制作中心”,以文本、图片、微课、动画、音像、3D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教材,打造活页和工作簿风格,整合富媒体和三维互动,辅以学习互动和互动测试,满足学生的移动、,泛在、自主、沉浸式学习需求,具备全内容、全过程、全行为大数据特点的“云教材”,实现学习内容的实时数据采集,准确跟踪学习行为,智能跟踪学习过程,满足学生泛在学习需求。
移动电话“进入”教室
四川省最好的幼师学校
提高教与学的活力
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变化,学院积极将手机引入课堂,倡导“用手机打手机”,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0招生计划
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寝室环境
课前,教师通过手机推送资源和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教学任务,预览、发送问卷,了解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分析。课堂上,通过限时、一键、手势、手机随时手动报名等方式启动登录,提高登录效率和课堂教学参与率;开展网上问卷投票、头脑风暴、课堂测试、作业等活动,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辅以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举手、快速回答问题、随机选择人和手动选择人等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开展教师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和小组内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自我。课后,教师通过手机分配个人和小组作业,帮助学生思考和提高应用能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解决学生的疑问。采用“云课堂”,教师可以及时轻松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数据,实时分析,促进实时改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了通过手机扩大课堂之外,学院还利用手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从而因材施教,凝聚团队精神。上课前,学生完成资源或“云教材”学习,发挥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完成目标任务、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云课堂”进行讨论、回答问题和分配小组任务,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分析、自主选题、调查、信息检索、数据收集、信息处理、交流等探索活动,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教师通过手机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习,因材施教。课后,开展“一对一”和“点对点”辅导,不要丢下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知识、深化技能、拓展素质。
数据作为链接
推进评价改革
围绕教学效果评估,学院积极推广数据“超前”管理,实现动态诊断和改革的全过程,使教学开放高效。校企共建“云教学大数据管理平台”。学院实时采集“云课堂”和“云教科书”的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实现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的全方位、立体分析,为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使教师的课堂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课堂诊断更加及时准确,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学校对课堂的管理也更加全面准确,能够准确了解每一节课、每一个时刻、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活动参与情况,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推进,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实时动态诊断、改进和高效课堂管理。
成都市卫校好不好
具有例如,2022 4月1日至4月30日,教师发布的文件和视频资源分别占37.52%和29.61%,图片和网页链接资源分别占18.62%和9.05%,图形页面和音频资源分别占0.27%和0.58%,其他资源占4.36%。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今天的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作业/小组任务占活动总量的33.08%,课堂表现占31.57%,头脑风暴占11.78%,灯光直播/讨论占9.68%,测试活动占10.46%,投票/问卷占3.43%,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体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记录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准确记录了学生的视频资源学习、非视频资源学习、登录、测试、讨论与问答、头脑风暴、投票问卷、作业/小组任务、课堂表现、被老师表扬和打分等课堂行为,实现全方位的数据分析,使数据能够教与学。教师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转化为过程评估分数,该分数包含在课程评估中。根据《课程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设置课程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权重,全面构建了“过程+结果”的学生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的实证大数据,强化了过程性评价,与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规划深度一致,提高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创新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泸州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电话
围绕课堂教学和课堂质量目标,学院提出“目标具体化-课堂信息化-评价对象化”的系统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理念,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具体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目标;以“体验+技术”的形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实践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成果,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实施高效便捷的课堂教学管理,推进基于数据的课堂诊断和“过程+结果”评估的改革。
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学院“云课堂”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形成“同屏共振”和“善于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实现“混合学习空间”(课堂面对面+在线学习)、“混合学习资源”(课堂资源+在线资源)、“混合学习方法”(系统学习+碎片学习),并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了具有明显信息化特征的“教、学、管、评”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首先尝试,并将“云课堂”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将移动学习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发布成都市第一份职业教育云教学大数据实践报告;建立了教学能力竞赛的运行机制。教师利用“云课堂”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获得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全国高职集团展示参赛作品;首批国家“智能资源生产中心”成立,打造智能“云教材”;率先建设云教学大数据管理平台,推进课堂教学管理信息化。成果的综合实践创新了观念,改变了课堂、教材、管理和评价。
新形式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2022年,出版了《云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其中涉及云教学的论文186篇;完成41个校级相关教学改革项目,4个省部级相关教学改革课题,发表基于云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论文77篇,正式出版10本“云教材”;2016年以来,成都发布了四个移动云教学大数据报告。
外地户口能在成都上高中吗
据《2022年云教学大数据报告》显示,学院“云课堂”用户数量居全省首位,创设课堂6180个,活跃课堂数量居全省首位。教学资源发布咨询率逐年提高,上传资源总数超过5万条,教学资源学习咨询率达到80%以上。学院率先建立“智能资源生产中心”。73部“云教材”正在建设中,23部已建成上线,10部正式出版。PLC及其在水电站中的应用“云教材”被评为“第二套蓝墨水国家优秀云教材”。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有效地提高了出勤率和互动频率。学校平均入学率从2022-2022学年的92.51%上升到2022-2022的94.01%。平均来说,每个班级至少进行两次课堂表现、头脑风暴、家庭作业/小组任务、测试、“云教科书”学习、灯光直播/讨论、投票问卷等活动,多达18次,学生参与率超过80%。此外,课后“点对点”引导与问答、课堂教学激励机制、课堂教学智能预警机制等系统的建立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的三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获得国家级奖项33项,省级奖项154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铜奖1项,省级18项。毕业生80%以上在全省就业创业,近5%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就业创业,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丰硕贡献。
文山州民族职业学校(文山市职教园区内)
学校教师分享全国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来自国内22所高校的33次参观交流。四川职业教育网报道了学院组织的全国云教学示范学校成都现场会。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水利等媒体7次报道了学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社会反响良好。
(刘) 张智勇 饶国庆 便士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