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2021招生简章_成都市信息工程学院2022年招生简况
2022-07-22 20:13:31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概况
四川省体育专业有哪些学校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校有哪些专业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四川省与中国气象局共同组建的省级普通本科院校,是四川省重点发展的本科院校。它是一所以信息与大气学科为重点,以跨学科、工学、理科、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程、科学、管理、经济学、文学、法律、艺术等学科协调综合发展的多学科大学。它是信息产业,是我国气象、国家统计和国防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6年改制为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级为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直属中国气象局调出,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于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合并;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成为第一所为第二炮兵部队培养国防生的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荣获教育部“优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签署的首批61所“优秀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2011年,任国家CDIO项目教育示范工作组副组长,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2013年入选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大学;2015年4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有机场、龙泉、天府三个校区,占地2000多亩,固定资产12.6亿元,藏书253多万册;该大学拥有17所学院,包括大气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学院、信息安全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光电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政治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统计学院、商学院、物流学院等近2万名全日制本科生,有研究生1600多名。
学校拥有8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二级硕士学位独立授权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共覆盖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毕业于8个硕士学位。本科专业53个,国家级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学校是首批参加教育部“优秀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校之一,8个专业参加教育部“优秀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个省级专业参加“优秀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研究工作站,5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包括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1个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约12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约900人,博士近300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6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余人,享受国*院政府特别津贴的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校拥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5支省级教学团队,6名省级名师,聘请100多名院士、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学校大力实施以人为本、融合开放、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109项国家项目,年均科研经费6529.67万元。学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来,教师在核心级以上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469篇,其中855篇论文被SC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在《气候与光学快报》等国内外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2010年获得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质。
学校以麻省理工学院等欧美高校倡导和实施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为基础,深入推进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成为国家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电气集团召集单位,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学校拥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6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在最近两届教学成果奖中,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在过去的五年里,同学们在国家重大科技竞赛中获得了168项国家奖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奖总数连续五年位列全国高校前七名和普通高校第一名。根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高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教育的原则,大力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法国第五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加拿大谢尔顿学院、泰国兰石大学等70多所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考察、科研、留学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与汕头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40多所高校共同推进CDIO改革;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合作;与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省保密局、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委、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华运集团公司、Wipro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都、攀枝花等市(州)。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我们为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搭建了最好的服务社会的平台。
学校将继续坚持“在大气中成功,走向世界”的大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文素质良好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服务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为己任,以创新求发展,开放促进升级,努力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