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普职融通学校_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培养“特别基础教育、住宿、四方协作”的优秀中职教师
2022-07-22 19:43:21文/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新时期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四川省城市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双高计划”的建设和培养单位,与成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成都中和职业中学等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并与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书融合、四通协调”的教改共同体,聚焦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努力解决目标定位和内涵要求,新时期中职教师培训的机制保障和路径优化从教师安全和内生发展的角度,整合中高职职业教育优势、高师师范教育优势和企业行业实训优势,坚持“专业化、常态化、发展化”的改革思路,确立了“三师四能”中职教师的培养方向,构建了“专书一体化、四方协作”的教育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职教师。
重新树立“三师四能”观念
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按照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坚持“大男孩观”,坚持国家战略和专业标准,立足地区实际和学生需求,着力改革中职教师培训和培训,超前变革,积极应对,积极寻求变革,明确了“教师+导师+工程师(技师)”角色的新定位,构建了“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的新结构,加强了对“三师四能”中职教师培养取向的研究。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项8项。
“融资与协调”创新机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坚持“大职业教育观”,建立了“专业课一体化、四个方向”的中等职业教师培养新机制。
实施“专项贷款”。结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职教优势,联合开展了中职师范生“3+2”通培、中职师范本科生“3+0.5+0.5”交流培训,“4+1+0.5+0.5”通过培养中等职业教育硕士,培养了汽车服务、工程等十多个领域的中等职业教师;促进就业交流、校际培训、资源共建、联合教改、共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收分2020
开展“四方协调”。我们将与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和职业中学以及7个市州、50多家企业、6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建设中等职业教师培训社区,开展培训研讨会、培训研讨会等。,共建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一流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
“两练四练”搭建平台
大竹就业局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着力优化中职教师培训路径,搭建“两练四训”中职教师培训新平台。
加强“两种实践”。加强企业实践,逐步推进“观察-学习-实践-上岗-临时驻厂”一线实践;加强教学实践,对“师徒-观察班-竞合班-集体备课-研磨班-人人通过测试”的能力进行分类培训,共建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共建“四训”。共建“职业教师职业能力实验教学中心”,依托该中心,重点开展党性教育、师德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等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国家党建“模范支部”等一系列建设;注重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加强学校培训,构建全过程、先进的培训体系,开展一系列培训;以师范院校教师培训、中高职院校岗位培训、高职院校团体培训为重点,做好跨校培训,坚持优势互补、双向推进,组织开展教师培训;通过“定期离厂”、“教师留厂”、“临时上岗”等方式,与5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师生企业实习,深入开展国家教育部产学研协作项目,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
优化环境的“两院四项”
贵州省毕节地区工业学校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学费
围绕职业教师禀赋发展的新需求,坚持“大发展观”,坚持强化配套服务,营造“两院四项”教师发展新环境,推动教师“边干边学”、“边教学边改革”。
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址
创新两院机制。优化专业院校,推进“大部制”,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实行专业导师制,聚焦主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团队;创新社区学院,创建住宿学院,配备社区辅导员,打破专业和年级限制,创新教育模式,创建专业教育团队。
推广四类项目。扩大教学项目,推进教研改革,开展一系列国家和省级教研教改项目;开展教育工程,深化道德建设和育人,支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等一系列工程,打造品牌和特色;做好科研项目,促进专业发展,支持一系列纵向和横向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服务项目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支持技术服务,密切学校和行业企业联系。
完善“一诊三评”考核
改革评价体系,完善教师评价“一诊三评”新机制。
加强质量诊断。构建“五纵五横双引擎一平台”,实现全员目标管理;成立“大质量”部门,履行“决策代建服务监控”职能;坚持持续改进,强化“大周期+小周期”、“评估+自主”,构建“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机制。
改革教师评价。从教学、科研、教育、服务四个维度推进分类评价,探索“个人贡献+单位平均贡献率”的发展性评价,强化“实名评分+公众评价+建议反馈”的公众评价机制。
辐射导致显著的结果
中职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以来,人才培养与行业的一致性不断增强,中职教师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高,为高职院校开展“三师四能”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范例,其成果和经验已被同行院校广泛应用,教学改革成果获2022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景、任)